北大视光讲科普 | 青光眼:沉默的视力“窃贼”
北大视光讲科普 | 青光眼:沉默的视力“窃贼”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眼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当我们专注于手机、电脑屏幕时,一种潜在的威胁正在悄然逼近,这一威胁正是被称为“沉默的视力‘窃贼’”的眼病“青光眼”,它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视力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青光眼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预计到2040年,全球患者人数将突破1.1亿。更令人担忧的是,超过90%的患者在早期并未意识到自己患病,直到视力严重受损才寻求治疗。这种悄无声息的侵袭,使得青光眼成为威胁现代人视力健康的隐形杀手。
青光眼:视力的慢性杀手
青光眼是一种以视神经损伤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的眼病,它的发生与眼内压密切相关。从眼球结构看,眼球内会不断产生一种被称为“房水”的液体,正常情况下,房水的产生和排出保持动态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打破,眼内压力就会升高,从而对视神经造成压迫。
视神经如同连接眼睛和大脑的电缆,由超过100万根神经纤维组成。这些纤维负责将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当眼压升高时,视神经纤维逐渐受损,就像电缆被逐渐切断,视觉信息无法正常传递。这种损伤是渐进且不可逆的,一旦发生就无法恢复。
青光眼可分为开角型和闭角型两大类。开角型青光眼更为常见,进展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闭角型青光眼可能急性发作,伴有剧烈眼痛、头痛、恶心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种类型,都会对视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青光眼高危人群
青光眼的高危人群具有明显的特征。其中,年龄是首要影响因素,据数据统计显示,40岁以上人群患青光眼病风险显著增加。其次,是遗传因素,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的4~9倍。此外,高度近视患者、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者都是高危人群。
当然,现代生活方式也在增加大众患青光眼的风险。如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会导致用眼过度,缺乏运动也会影响眼部血液循环,熬夜、压力大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青光眼。需特别重视的是,黑暗环境中长时间使用手机,可能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
一般情况下,轻微的眼部胀痛、视力模糊、看灯光时出现彩虹圈等症状,常被认为是视疲劳而被忽略。而随着病情的发展,视野会逐渐缩小,就像通过望远镜看世界,最终可能完全失明。
战胜青光眼的科学之道
预防青光眼的关键在于定期进行眼科检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眼压测量、眼底检查和视野检查。对于高危人群,检查频率应适当增加。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用眼,保持适度运动,都有助于预防青光眼。
而诊断青光眼需要多项检查的综合评估:
- 眼压测量是最基础的检查,正常眼压范围为10~21mmHg;
- 眼底检查可以观察视神经的形态变化;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够精确测量视神经纤维层厚度;
- 视野检查则可以发现早期的视野缺损。
治疗青光眼需要终身管理。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激光和手术,目的是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需要严格遵医嘱用药。激光治疗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部分患者。当药物和激光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总之,面对这个沉默的视力“窃贼”,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无需过度恐慌。通过科学的预防和规范的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保持良好的视觉功能。
本文原文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眼视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