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视角看黄河三角洲
从地理视角看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作为中国第二大河口三角洲,不仅是一个地理学上的重要概念,更是一个生态学上的独特存在。它位于渤海湾南岸和莱州湾西岸,由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三角洲组成,总面积超过15000平方公里。这里不仅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更是研究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基地。
地理特征
黄河三角洲(Yellow River Delta)简称黄三角,地理学上的黄河三角洲仅指黄河在今山东滨州市、东营市以下以及向下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我国第二大河口三角洲,仅次于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以垦利县宁海为轴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河口,向东撒开的扇状地形,海拔高程低于15米,是中国最年轻的陆地。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湾南岸和莱州湾西岸,地处117°31′-119°18′E和36°55′-38°16′N之间,主要分布于山东省东营市和滨州市境内,是由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三角洲组成的联合体。
古代三角洲以蒲城为顶点,西起套尔河口,南达小清河口,陆上面积约为7200平方公里。近代三角洲是黄河1855年从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流路形成的以宁海为顶点的扇面,西起套尔河口,南抵支脉沟口,面积约为5400 平方公里;而现代黄河三角洲是1934年以来至今仍在继续形成的以渔洼为顶点的扇面,西起挑河,南到宋春荣沟,陆上面积约为3000 平方公里。
黄河三角洲北靠京津唐经济区,南连山东半岛开放城市,属于国家制定的沿海开放地带。随着德(州)龙(口)铁路、东营港和滨州港的建成,将使胜利油田与秦、晋、蒙大煤田连接起来,为东西部经济的发展提供经济结构合理的可控能源;东营港距大连港110海里,且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屿隔海相望,具有良好的出海条件。
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西南部海拔11m,最高处利津南宋乡河滩高地高程为13.3m,老董-垦利一带9-10m,罗家屋子一带约7m,东北部最低处小于1m ,自然比降1/8000-1/12000。区内以黄河河床为骨架,构成地面的主要分水岭。
三角洲是由黄河多次改道和决口泛滥而形成的岗、坡、洼相间的微地貌形态,分布着砂、粘土不同的土体结构和盐化程度不一的各类盐渍土。这些微地貌控制着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分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活动,形成了以洼地为中心的水、盐汇积区,是造成“岗旱、洼涝、二坡碱”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黄河改道、修建黄河大堤、垦殖、城建、高速公路、海堤、石油开采等)在剧烈地改变着该区的微地貌形态,但其基本框架仍清晰可辨。
黄河三角洲是一典型扇形三角洲,属河流冲积物覆盖海相层的二元相结构,西南高,东北低,高程13-1m,自然比降1/8000-1/12000。由于黄河三角洲新堆积体的形成以及老堆积体不断被反复淤淀,造成三角洲平原大平、小不平,微地貌形态复杂,主要的地貌类型有河滩地(河道)、河滩高地与河流故道、决口扇与淤泛地、平地、河间洼地与背河洼地、滨海低地与湿洼地以及蚀余冲积岛和贝壳堤(岛)等。
2009年6月20日的黄河三角洲
形成原因
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填海造陆而形成。由于黄河含沙量高,年输沙量大,受水海域浅,巨量的黄河泥沙在河口附近大量淤积,填海造陆速度很快,使河道不断向海内延伸,河口侵蚀基准面不断抬高,河床逐年上升,河道比降变缓,泄洪排沙能力逐年降低,当淤积发生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尾闾改道,另寻它径入海。平均每10年左右黄河尾闾有一次较大改道。
黄河入海流路按照淤积→延伸→抬高→摆动→改道的规律不断演变,使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向海推进,历经150余年,逐渐淤积形成近代黄河三角洲。
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进,形成大片的新增陆地。面积逐年 扩大,生态类型独特,海河相会处形成大面积浅海 滩涂和湿地,成为东北亚内陆 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繁殖地。黄河三角洲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与黄河入海的方向相一致。由于黄河尾闾摆动的影响,这里的地面形成许多沟壑交错的废弃河道及防水堤坝,虽经多年风雨剥蚀、人为填补,至今仍见岗、坡、洼相间分布的地形,以及波浪涟漪状的地貌。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的黄河入海口处,北临渤海,东靠莱州湾,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万hm2,其中核心区面积5.94万hm2,缓冲区面积1.12万hm2,实验区面积8.24万hm2。1990年东营市政府批准建立黄河三角洲市级自然保护区;1991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并成立自然保护区管理处;1992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原生湿地生态系统。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河海交汇的雄浑,可以看到长河日出的壮观,更能看到由这片年轻湿地孕育出来的碱蓬、芦苇、森林和由这一切所构成的鱼的家乡、鸟的乐园。一块湿地让古老而年轻的黄河三角洲平添了无限神韵,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河口有了更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的内涵。
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陆地面积增长最快的三角洲,具有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物种、群落及优良的自然环境,黄河入海口按照自然演替规律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从而成为生态研究的良好基地。区内共有植物393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277种。天然苇荡2.6万hm2,天然柽柳灌木林1.4万hm2,实生柳林0.1万hm2,植被覆盖率55.1%,是中国沿海地区最大的海滩自然植被区。
区内有各种野生动物1 626种,其中海洋性水生动物41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6种;淡水鱼类10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3种;鸟类368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鹤、大鸨、东方白鹳、黑鹳、金雕、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1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灰鹤、大天鹅、鸳鸯等51种,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每年在这里越冬、繁殖、栖息的鸟类达600余万只。
随着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鸟类由2000年的283种增加到目前的36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由9种增加到1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由41种增加到51种。珍稀濒危鸟类保护成效显著,自2005年至今,繁殖东方白鹳雏鸟741只,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由候鸟变为留鸟,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家林业局的高度关注。2010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东营市“中国东方白鹳之乡”的荣誉称号。
2015年有5 330多只黑嘴鸥种群营巢2 665个,繁殖雏鸟7 462只,成为全球黑嘴鸥第二大繁殖地,2016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东营市“中国黑嘴鸥之乡”的荣誉称号。
黄河三角洲是一块极具保护价值的国际重要湿地。东北林业大学马建章院士等专家评价“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类型独特,是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被誉为“年轻的湿地、珍禽的乐园”“鸟类的国际机场”。
是研究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演化、发展规律的重要基地,对维持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研究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黄河三角洲也是摄影爱好者的拍摄基地,6-8月,河海交汇,天然柳林、芦苇荡;10月,芦花飞雪,红毯迎宾,都是最佳的拍摄时间。
荷兰、美国、蒙古、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6个国际组织先后派出近100名专家来这里考察。1994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被国家列为湿地、水域生态系统16处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保护地点之一;1996年湿地国际亚太组织批准为“东亚——澳洲涉禽保护区网络”;1997年批准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2006年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2008年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1年国家林业局授予“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1年第二次荣膺“中国六大最美湿地”。2013年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同年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秘书处批准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山东省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