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身份与生命意蕴:自媒体时代下的孕产叙事
个体身份与生命意蕴:自媒体时代下的孕产叙事
在自媒体时代,孕产叙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在公众视野中。从准妈妈的第一视角记录,到准爸爸的全程陪伴,再到医生的专业指导,这些真实的影像记录不仅改变了人们对生育的传统认知,更为个体身份的重塑和生命意义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视角。
个体身份与生命意蕴:
自媒体时代下的孕产叙事
初见试纸阳性的紧张兴奋
逐渐隆起的腹部
绷紧的皮肤下清晰可见的血管
产房外的焦灼等待
甚至 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
哺育与产后的注意事项
“成为母亲”的全过程被记录并发布
“生育痛苦”的叙事之外
窥见“孕产叙事”的时代价值
据2020年腾讯联合企鹅童话发布的“中国女性生育观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超越“女性义务”、“传宗接代”成为想生孩子的最主要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女性的生育观念不断进步。近些年,在社交平台,出现了一批特殊的VLOG,它们记录着属于博主的“人生大事”——生育。在视频日记中,生产前的真实状态呈现在前台,无痛分娩、盆底肌修复等孕产知识被更多人知晓,关于生育的想象不再未知又可怕。
影像叙事中流动着更透明的流程、更自由的选择、更独立的人格和更紧密的生命联结,自媒体时代让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介入,相互塑造得以可能。本期小强传播选择B站平台,聚焦平台内有关孕产故事的讲述,它建构意义,强化认同,同时,它已经超越语言,强化着个体生命的底色,重塑着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成为生命传播的重要代表。
/
生育祛魅之后
属于“母亲”的身份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处于较低水平。低生育水平数据的背后,是生育实况的模糊,生产全景的遮蔽,以及女性在生育话题中的缺位失语。以纪实影像为例,将“生育纪录片”作为关键词在豆瓣影视区搜索,评分Top2《奇妙的蛋生》、《生育纪事》,有限的集数呈现的话题如丁克、冻卵等,话题度超越内容本身,强故事性无法过渡到现实讨论,并未深入普遍个体女性、触及女性生育意愿的问题,产房中作为生产主体的女性在现有的影像纪实作品中并没有话语权。而近年来兴起的生育VLOG,不仅是从生育主体出发进行的发声,也契合近年来叙事领域强调的“向自传式方法转”的学术新貌。
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一书中,对“叙事”做了细分,认为“生命叙事”的核心在于分享自己的经验,进而与听众内心的经验或记忆发生关联。这类视频日记,是准妈妈在自我或家人镜头拍摄下进行的个体叙事,呈现生产前后自己的遭遇、感受,传递个体生命的经验事实和价值理念,借由社交媒体平台,将原本处于个人领域私密化的生命延续过程向广大观众敞开,成为生命叙事的重要影像呈现,构建了生命记忆的媒介文本。
这种第一人称的视角、实时记录的拍摄和讲述方式,不仅使得“在场感”大大增强,而且让屏幕两端得以“对话”。同时,视频平台弹幕功能的出现,使非同步交流以即时交流的面貌出现,观众之间的交流也变得“当下”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类生育vlog中,在待产病房里护肤、化妆,享受一顿汉堡炸鸡,公开生育后的并发症,成为一种“可说”和“反叛”,抵抗着传统的生育想象,宣告着身体的自由归属,在这一过程中,生育脱去神秘、未知的外壳,成功祛魅,无论是成为母亲的幸福、还是身体面临的风险,当了解生育全貌后,生育选择权的行使才更自由、更安全。
对准妈妈来说,怀孕后生活的差异使其重新定义自我身份显得尤为重要,进一步理清自己与其他生命的关系,转变现有的生活角色成为隐性任务。视频中,从生产前待产物品的清点、到从“破羊水”到“开十指”的身体状况、再到宝宝降生后定格的微笑或眼泪。在花字或旁白中,不少博主用“新阶段”“转折点”等隐喻叙事抒发感想。以@琰琰也是薯条妈 的视频为例。
其中包含着身体意识、生命意识、社会身份、生活观念等转变的多重意涵。可见,在孕产叙事中,准妈妈们通过生命故事建构个体人格、重整个体生命记忆,从而将个体与自我进行勾连,重新“创造自我”。这不仅是一种外在讲述与记录的过程,更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与心灵的对话,与坚强勇敢的自己对话,与悦纳自己的对话,趋向于形成更具主体性的自我。同时,此类视频在大数据的推流作用下,集合了关注生育话题的女性,也标志着通过孕产叙事,“经验分享者”这一新的身份产生。这就意味着生命不仅仅是肉体、生物意义上的,也不仅仅是政治与经济生产与再生产意义上的物化的,更不是“赤裸”的生命。[1]而是由于生育这一生命体验,形成的具有非同一性和特殊思想资源的“自我”,是生命传播的基础和前提。
/
环绕叙事周围
名为“他人”的灵韵
不难发现,此类视频除了生育主体外,还有一个角色始终在场——准爸爸。他们提着大包小裹办理住院手续,在产房内外紧张踱步,悉心照料产后的生活起居。宝宝的降生对他们来说。不亚于一次心灵分娩,属于自己和伴侣的生命共同体的降生,也是自己的生命震荡。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人为,“互动仪式”的核心机制是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2]作为丈夫、作为父亲,高度的互为主体性与高度的情感连带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与生育环节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充沛的情感能量,使他们感到有信心、热情和愿望去做他们认为道德上容许的事情,自然地,视频中流露出的亲密关系,与一般社交平台中的策展不同,而是从心底内流出的、道德上规约的行动。
这类视频,在记录主体的同时,识读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流露出对生命的感悟和人生的思考,生命的价值超越了个体,超越了现实羁绊,实现在人本主义的内核中。
“医生把我围住,和我喊话,那时觉得全世界都在帮我”“生育不是任务,而应该是幸福的选择”“成为母亲那一刻就同时有了软肋和盔甲”“朴素真挚的‘小迷信’”新生命在凝结与诞生过程中,也升华了对“人”生存意义的关注,以及对生命痛苦、生命价值的探索。这些体悟与弹幕评论中的“泪目、感动”一齐延伸了对生命的叙事。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生命底色上说话,自我认知需要在自身求新求异中不断变化,对知识的吸收不仅仅是思想意识上的,更重要的是穿越生命的对他人与社会灵魂的关切。[3]
除了“三、四指就要打无痛”、“拉玛泽呼吸法”等生产干货知识外,高播放量和讨论度的创造,还因为视频搭建了一个意义共通的共情空间。跟随博主的生命历程叙事和意义再生产,观看者的情感系统得以被打开和调动,并引发彼此之间情感记忆的联结和共鸣,凸显生命叙事实践的互动性。[4]一方面,情感意识来源于真切的生命体验,个体的情感随着叙事的推进产生起伏,现实的身体剧痛、家人的话语行动、降生的百感交集,视频整体都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另一方面,叙事引发了观众或认知系统或情感记忆,成为共同经历者产生移情和共情的情感与心理因素,尤其在女性观众群体中更为“感同身受”,捏皱的床单、额头的细汗、钻心的疼痛仿佛再度来袭;趾骨分离、盆底障碍、时常被忽略的产后折磨仍隐隐作痛;积极乐观的心态,家人朋友的无微不至,充满爱的环境直呼治好“恐婚恐育”。生命知识带观众走出生育认知误区,情感的双向流动让意义共享和认同传递更加广泛,生命情感完成了媒介再生产。孕产叙事连接起更多同辈女性的经验、情感,是生命的连接与碰撞,是本雅明口中“环绕于讲故事的人之周围的那无可比拟的灵韵的底蕴”。[5]
/
生命意义接续
平台“赋权”的背后
麦克卢汉认为“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媒介延伸了人类器官与感官的功能,生命传播强调的就是互联网时代情绪、情感、欲望等在交流互动中的意义与作用。孕产叙事彰显的本就是生命延续的本体,其中身体知觉、情绪感觉和情感体悟彼此辉映,基于生命认知底色的表达和互动是生命传播在自媒体时代的代表诠释。媒介为生命叙事提供土壤,为生命传播提供可能,个体在饱含情感的叙事中完成自我认知,与他人生命进行交互,媒介也由此完成生命化的进化。
可以看到,孕产叙事中,生命始终在场,它不再是哲学中虚无缥缈的客体,宏大叙事的降落,让生命个体回归,回到日常生活的叙事,透露着生命朴素的原貌。孕产叙事不仅是生产故事的表述,也是叙事者自传体生命故事的表述,更是与他人建立情感互动关系的表述。师曾志认为,这是生命传播的条件,生命在其之内又超乎其外,在交流互动中不断生成更迭,在关注生命内容的同时,注重生命中思想生成的性质、过程以及形式。[6]叙事者和观众都能保持真诚,放下心智上的“武器”,洞识对方的发展动向与潜力,用平等、尊重的方式认知与发展自我。[7]生命与生命在互动中相互依存、相互介入,相互塑造,相互连接。孕产叙事已经超越语言,个体的情感差异得到承认,新的社会关系在跨时空交往中形成,在文本的游牧、互文、盗猎中交织中形成生命有机体,在生命碰撞的过程中重构着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的关系,更加凸显出“媒介即讯息”的特征。
生命传播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内外间的张力时刻在发生。关于生育,除了政策鼓励和引导,还需要回到具体、鲜活的人当中去,生命的价值观的形成还需要构建情感共通的生命叙事。通过生命叙事的话语来传递理念、凝聚共识,重塑生命价值观,鼓励生命在不断创造中产生新的意义,彰显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同时,值得警惕的是,在自媒体叙事中,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看似在为“自我赋权”,但个人面临的困境仍不足以代表系统结构性问题,其掩盖了背后性别权力、代际压力等问题。平台的“可见性”依靠算法的数据逻辑,普通人仍难在流量博弈中获得青睐,更多女性处于“不可见状态”,生育图景群像感仍不够丰富,这可能会加剧这一群体的内部认同发生动摇。此外,亲身经历与知识分享在聚集“准妈妈”的同时,也培育了垂直精准的消费者群体。在一些平台,在获得一定虚拟地位后,博主会利用其流量进行资本的收集与再生产,很多博主会在个人简介中标明自己的商业合作微信、开设自己的商品橱窗,又或者在短视频中直接推销商品乃至直播带货。[8]平台在完成受众商品化后,完成新一轮的资本增值,也在个体叙事的遮蔽下,让创作者成为心甘情愿的数据劳工。
参考文献:
[1]师曾志. 生命传播 媒介 叙事 认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
[2](美)兰德尔·柯林斯著. 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7.
[3]同[1]
[4]张卓,李晨.意义、情感与认同:疫情纪录片的生命叙事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22(01):180-186.
[5]本雅明.讲故事的人[M].北京:文津出版社,2022.
[6]同[1]
[7]师曾志,杨睿.情感时代基于生命传播的观看与“跃读”[J].中国编辑,2019(06):32-37+69.
[8]陆新蕾,单培培.可见与不可见:短视频平台中农村女性的身体叙事研究[J].新闻与写作,2022(11):42-50.
编辑/排版:蔡雨婷
审核:刘璇
指导老师:张小强
部分图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