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与儒家文化的恩怨情仇,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如此嬗变
洪秀全与儒家文化的恩怨情仇,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如此嬗变
洪秀全,这位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其与儒家文化的关系经历了从信奉到反对、再到回归的复杂演变。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个人信仰的变迁,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思想冲突与社会动荡。
洪秀全,太平天国以驱逐侵略者恢复祖国的名义发动太平天国复国运动的领袖,原名火秀,族名仁坤。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但因其受封建思想影响较大创立的拜上帝会仍旧有着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称天王,1853年以南京作为首都,改名天京,1864年在天京自尽,太平天国在他去世后不久覆亡。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清王朝乃至整个近代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说到太平天国,相信大家对洪秀全一定记忆深刻,在中国的历史上他绝对算得上是农民起义的代表性人物。
经他手创立的太平天国,轰轰烈烈,也达到了农民起义的巅峰。太平天国从1850年开始,一路高歌猛进,虽然和训练有素的清军对抗,但却丝毫没有劣势,仅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便先后占领清朝的整个大江南北,同时在南京定都,后改名为天京,一时间和清朝分庭对抗。
但好景不长,太平天国很快就被曾国藩所创立的湘军打的节节败退,最后分崩离析,一去不复返。但对于太平天国最后走向失败的原因,却众说纷纭,是太平天国的内部出现了问题,还是前线的战将不得利,或是领导力出了什么状况等等,当然这些都有或多或少的原因,但其实还是和洪秀全这位领导人物的本质因素分不开,没有文化底蕴,缺乏大局意识。
洪秀全本是个本分之人,从小开始读书,和许多读书人一样有着远大的梦想,也想通过科举考试,光宗耀祖。
虽然清朝政治腐败,科举制度也常常被政治所左右,但相对来说,这也毕竟是选拔人才的一条通道,只要有真才实学,通过努力还是能谋得一官半职的。
洪秀全前前后后共参加了四次科举考试,全部名落孙山,饱受其辱的洪秀全被气得连着病了多天,同时他也暗暗发誓再也不参加科举。
通过科举考试,不难发现洪秀全在文化方面真的是有所欠缺,要么天生不是读书的料,要么就是在做学问上出工不出力。但他毕竟作为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人,没有点文化底蕴,或者说没有点超过常人的毅力,这点上完全是不合格的。
道光十六年,洪秀全看到了一本叫做《劝世良言》的书,劝世良言是基督教新教派最早的中文布道书,爱不释手,深深的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结果洪秀全改变了自己原有的信仰,改信基督教,把家里供奉的孔子像直接换成了帝牌位。
更可笑的是,洪秀全仅凭着《劝世良言》一本书,便开始四处宣扬基督教教义,还创立了拜上帝教。但洪秀区毕竟是长期接受过儒家的思想文化,在他的潜意识里儒家的文化根深蒂固。
在他早期所编写的《原道救世歌》中,所描绘出来的社会形象几乎雷同儒家大同说。洪秀全在学问上或者信仰上已经完全把儒家和基督教的思想混为一谈。
当然,儒家思想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历史长远。洪秀全也不敢妄自菲薄,更不敢公然对抗儒家文化。但随后随着太平天国的运动越演越烈,在洪秀全心中压抑已久的怒火终于得到了爆发的机会,他将儒家文化视为自己的仇敌。
但凡太平天国运动所到之处,不仅是的物质上的摧毁,更是对儒家文化的毁灭。太平军到之处焚烧孔庙,毁神像,拆庵院等等。待太平军完全统治该区域后,雪上加霜,开始对名寺古刹、书院、古迹、文物等一切与儒家有关的事物全部进行摧毁。
洪秀全下令,儒家书籍一律按妖书进行处理,撕毁、焚烧,若有违令者,斩无赦。根据相关记载,太平军对收得的藏书不计其数,用火烧,用水浇。
看书的人斩,收书的人斩,买卖书的人斩。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儒家典籍,时间长达一年多,可以想象毁掉了多少仙人的足迹。
从焚书这件事上来看,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军也是犯下了大忌,自古以来,每个王朝都有不少的起义人士,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中国的儒家文化非常尊敬,即使不尊重也绝不会毁之灭之,如果一定要往前追溯,那可能就要追溯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了,同样这也是一场文化浩劫。
但两者的目的则完全不同,秦始皇之所以焚书坑儒完全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集权专政。而洪秀全则不是,他是为了把心中的愤恨全部爆发出来。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都以为洪秀全已经完全改变了自己的信仰,其实不然。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占据了江南的富庶之地。攻城略地之势陡然间变成了割据一方,这时原来的行军打仗的将军就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变成一个能够实际处理各种事物的思想家,领导者,而对于洪秀全信奉的上帝来说,缺乏有效的资源支持,也无法满足这个需求。所以儒家文化再一次跳入到了洪秀全的脑海中。
在太平天国的文书中,儒家的经典语句开始广泛被运用起来,尤其是三纲五常说教,作为统治者,洪秀全表在儒家文化上又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规范“天国”礼仪、稳定社会秩序。
洪秀全一直认为自己原本就是一匹千里马,只是遇不上伯乐,是被封建统治下的科举制度所拖累,殊不知自己在学问上到底下了多少工夫。
结语:洪秀全对儒家文化的态度发生过几次变化:大致为从信奉到反对加利用,再到摧毁,最后到回归。而变化的原因都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缺乏文化,缺乏对文化的尊敬,太平天国运动终究只是历史中的一粒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