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如何保持良好心态?专家:接纳焦虑是关键
高考前如何保持良好心态?专家:接纳焦虑是关键
高考不仅是知识的较量,更是心理素质的比拼。面对这场人生大考,如何有效调节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每个考生都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王育梅指出,考生需要学会接纳各种可能性,作出正常而非极端化的假设,以减轻内心的焦虑。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
认识压力,接纳焦虑
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牛金宝建议,考生首先要认识到压力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关键在于如何调节。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体验,考生不必对其感到羞愧或恐惧。学会接纳自己的焦虑,将其视为成长的催化剂。
寻求情感支持,缓解焦虑
很多考生在备考或模拟考试中会有强烈的挫败感,但他们往往选择自己消化情绪,认为说了也没用。其实,这种做法反而会分散学习精力。这时候就需要向家人、朋友、老师寻求情感支持,把焦虑传递出去,得到镇定的、温暖的回应后,让考生获得情感支持,缓解焦虑情绪,更好地发挥出水平。
活在当下,把握现在
临近考试时,每个人对事物的关注点都会集中到自己身上,也会变得高度敏感,很容易碰到什么事就放大它,给自己一些压力和负面暗示,从而出现失眠、焦虑,甚至是躯体反应。其实,真正的恐惧不是来源于考试本身,而是来源于我们看待它的方式。当我们不再想要去控制现实,拒绝绝对化,接受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就能降低对于理想化结果的焦虑与无力感。
尝试正念冥想,接纳焦虑情绪
如果实在控制不住焦虑,可以尝试两个小技巧:一是在手上系皮筋,一旦陷入幻想,就用皮筋弹自己的手,告诉自己“回到当下,好好备考”;二是闭上眼,深呼吸,把繁杂的思绪想象成一朵朵云,飘浮在心灵世界的天空上。你可以观察它们的形状,触摸它们的材质,却不与其中具体的内容纠缠,静静体会这种“我知道你存在,却不深陷其中,急着回避或改变”的感觉,与杂念和平共处。这个正念冥想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接纳焦虑情绪,避免陷入恶性循环的“思维链”。
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
严阵以待,把大考比作战场的心态,反而会徒增压力。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有周期性起伏的特点。在一段时间的紧张复习后,我们的注意力水平会不可避免地下降,这也是大脑在发出需要休息的信号。所以比较科学的备考方式,也是复习一段时间,稍微起身活动一下再继续。
但是,大考前也不能过度放松,如果放松过度也会导致复习时间不足,我们对于考点的熟悉度就会减弱,考试中也更易产生焦虑;而强求“地毯式”面面俱到的复习,也会导致过度疲劳,第二天注意力的稳定性不足,影响情绪和发挥。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和复习情况,制定合理的冲刺计划。
健康生活,全面发展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充足的营养,为大脑提供能量。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释放压力。适量运动,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释放压力。
学霸经验:在高压下保持冷静
厦门双十中学的李静榕同学通过信息学竞赛锻炼了强大的心理素质。她分享道,在重要的比赛前如何调整好心态,在考场上遇到想不出题目的解法,代码写错却调试不出等情况,眼看着时间一点点过去却毫无进展,如何保持冷静继续思考,或者终于想出了算法,却几乎没时间拍代码时,冷静地利用最后一点时间把代码正确地实现出来,这些都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信息学竞赛还打破了地理距离,年龄因素,让我结识了众多来自天南海北国内国外不同年龄的同道中人,见识到了各路“神仙”,在不断被碾压的过程中,锻炼出强大的抗挫折能力,永远保持谦逊和努力。
任何考试,包括中高考,只不过是一场考试。它很重要,却并不能完全决定你的人生和你未来的轨迹,有时候有些东西看得太重反而更容易错过。所以不要过度紧张,考前保证好充足的休息、放松的心态才更容易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希望每位考生都能以最佳的状态,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