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念感恩实现内心宁静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23:5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念感恩实现内心宁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句话体现了古仁人超越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是一种追求内在平静与超然的生活态度。在现代社会,这种思想依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面对生活中的起伏变化时,应保持冷静与乐观的心态,避免被短暂的得失左右情绪,从而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幸福。

01

范仲淹的生平背景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提出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号萧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及文学家。他一生致力于社会改革,作品不仅有名篇《岳阳楼记》,还有政策建议、诗词等,影响深远。《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在政治失意时期的作品,他因政治斗争被贬任岳州,藉由这篇文章表达对时局的忧惧及个人的抱负,旨在勉励后代重视对社会的责任。

0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现代实践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得失的影响,导致情绪波动。范仲淹的思想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充实,而不是外在的物质和荣誉。通过培养正念、感恩与知足、拓宽视野,我们可以更好地践行这一理念。

03

培养正念:通过冥想等方式提高自我觉察能力

近期,一部名为《正念谋杀》的电影在各大影院和流媒体平台上掀起了一股热潮,不仅因为其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精湛的演技,更因为它巧妙地触及了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话题——冥想。这部电影改编自德国律师兼作家卡斯滕·杜斯2019年出版的同名犯罪系列小说。故事主角比约恩·迪梅尔(汤姆·希林饰)是一名顶尖律师,因被律所排挤,且因工作繁忙导致与家人的关系疏远。为了平衡工作与生活,他参加了正念研讨会,希望借此挽救自己的婚姻并花更多时间陪伴女儿。然而,他将新学到的正念技巧意外地应用到了客户(残忍粗心的黑手党老大)身上,进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影片的这一设定不仅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也再次将冥想这一实践推向了公众视野的前沿。

实际上,冥想早已超越了电影和流行文化的范畴,成为了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从科技巨头到好莱坞明星,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冥想,并公开分享其带来的益处。而最近一系列关于长期冥想者大脑与心脏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更是为我们揭示了冥想如何重塑这一重要联系的奥秘。

研究发现,长期冥想与大脑-心脏互动的奇妙变化:一项发表在《Mindfulness》期刊上的研究发现,长期冥想者在面对心跳时,大脑的后中央区域会表现出更集中的神经活动分布,这反映了他们大脑对心跳反馈的更高敏感性。这种增强的神经活动分布,可能使得冥想者能够更精细地感知和调节自己的心脏活动,进而促进身心健康的和谐统一。

另一项重要发现是,冥想者中前中线θ神经振荡(fm-theta)与心电图活动均方根连续差异(RMSSD)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一发现揭示了冥想者大脑与心脏之间生物标志物的紧密联系,可能暗示着冥想通过优化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实现了大脑与心脏的协同工作,从而提升了整体的身心健康水平。

04

感恩与知足:调整认知视角,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一些糟心事左右着我们的思绪,这时候不及时调整可能坏情绪还会殃及身边人。分享几个管理情绪的小妙招,愿我们都能做情绪的主人。

  1. 深呼吸是平稳情绪的速效剂。当愤怒或焦虑来袭,找个安静角落,闭上眼睛,深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再缓缓呼出,重复几次。这能调节身体的生理反应,使激动的心跳和紊乱的呼吸回归正常,让你在情绪风暴中找到宁静港湾。

  2. 运动也是释放情绪的良好途径。慢跑时,汗水流淌,身体的疲惫会带走精神的压力;瑜伽中,伸展肢体,内心的烦躁也随之舒展。运动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这种天然的“快乐荷尔蒙”能有效驱散阴霾情绪,让你重拥阳光心态。

  3. 改变认知视角可从根源上扭转情绪。面对挫折,不再局限于失败的沮丧,而是看作成长的阶梯。如同苏轼被贬黄州,未陷入哀怨,而是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将困境化作人生的诗意篇章。当我们转换思维,情绪自会焕然一新。

  4. 合理倾诉不可或缺。与挚友分享喜悦,快乐加倍;向亲人诉说忧愁,痛苦减半。把内心的情绪畅快表达,不仅能获得他人的理解支持,还能在交流中梳理思绪,化解情绪的SI结。

05

拓宽视野:通过学习和体验,超越个人得失的局限

在自然景物的映衬下,作者提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其核心思想,也包括了对于传统儒家思想的深刻诠释,鼓励士人们应当在不同境遇中坚守其志。金融业有自身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多数行业的立身之本,大作家萧伯纳就说,专业就对于外行的糊弄,金融业也不例外。在中国问题可能因为监管、法律、管理、人性等因素被放大,这从上市公司造假、p2p乱象、内幕交易等都可见一斑。

资本的逐利逻辑下,这个行业必然追求利润,如果你不贪婪,那么你可能不太适合资本市场。更不用说,金融业不少是依赖牌照的生意。牌照意味着限制进入甚至垄断,这对从业人员其实是提供了不菲保护。如此这般,金融业的某些环节、某些部分本身确实有原罪,很多时候也有“一放就死, 一管就乱”的情况,乱象丛生,理之不清。

我曾经问过不少金融业的朋友,你觉得你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凭什么可以拿那么多钱?越是道行浅的,越是会自信地回答,因为专业啊。事实上,经济学告诉我们,成本和价格不是一回事,一个东西难和一个东西能卖出价格,一直是两回事。如果专业可以赚大钱,那么就不会出现“研究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赚钱”的说辞。

如果是金融老江湖,回答就不一样。我曾经问过一个顶级的银行家,你觉得你的薪酬合理么?他回答很巧妙,“我觉得比起科学家之类,确实高了,但是放在行业中,也很合理。”

归根结底,决定金融业发展,核心并不是金融业人员的薪酬,而是他们创造什么。在整顿金融的举措下,这个词的流行自然有其背景。退奖金以及降薪等消息层出不穷,金融业人士可以说人人自危。金融业有自身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多数行业的立身之本,大作家萧伯纳就说,专业就对于外行的糊弄,金融业也不例外。在中国问题可能因为监管、法律、管理、人性等因素被放大,这从上市公司造假、p2p乱象、内幕交易等都可见一斑。

06

结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仅是古代士人的修身之道,更是现代人应对生活挑战的智慧。通过培养正念、感恩与知足、拓宽视野,我们可以更好地实践这一理念,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幸福。在面对生活中的起伏变化时,保持冷静与乐观的心态,避免被短暂的得失左右情绪,从而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幸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