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消化科医生支招:这样吃、这样动,轻松缓解胀气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53:2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消化科医生支招:这样吃、这样动,轻松缓解胀气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的医生,我深知规律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对预防胀气的重要性。在临床工作中,我遇到过许多因饮食不当和生活习惯不良导致长期胀气的患者。今天,我想分享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大家告别胀气烦恼,让生活更加轻松自在。

01

规律饮食是基础

  1. 细嚼慢咽:进食时要细嚼慢咽,这样可以减少吞咽空气,减轻胃部压力。快速进食不仅容易导致胀气,还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2. 避免高脂食物:高脂食物容易引起胃肠道胀气,应尽量少吃。油腻的食物会延缓胃排空时间,增加胃部负担,导致气体积聚。

  3. 适量摄入纤维素:膳食纤维虽然有助于肠道健康,但摄入过多或过快增加摄入量可能会引起腹胀、胀气或腹痛。因此,应该逐渐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让身体有时间适应。

  4. 注意饮食禁忌:一些容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洋葱、卷心菜、花椰菜、碳酸饮料等,应适量食用。同时,辛辣、油腻、生冷和刺激性食物也应少吃,这些会给肠胃带来负担,容易引起胃痛、胃胀等问题。

02

饭后运动助消化

饭后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排气。《摄养枕中方》中提到:“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进食后活动身体,有利于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而散步就是最好的活动方式。

如果在饭后,边散步边摩腹,则效果更佳。《千金翼方》中建议:“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行讫,还床偃卧,四展手足,勿睡,顷之气定。”这是一套较为完整的食后养生方法,后世多所沿用,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03

穴位按摩促排气

穴位按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缓解胀气的方法。以下介绍几个常用的穴位:

  1. 足三里:位于小腿上、膝盖下四指幅,外侧凹陷处。是照顾肠胃的重要穴道,当肠胃不适时按压此穴,会有明显酸麻感传达至脚背处,有助于改善排便、腹泻、消化不良、消胀气,并强化肠胃功能。

  2. 内关穴:位于手腕关节上三指幅的凹陷处。当胃胀气和胃酸逆流情况发生时,用大拇指指端稍加用力按压,能持续3到5分钟更好,并搭配深呼吸,有助于消胀气、调畅气机、安心神以改善睡眠。

  3. 合谷穴:位于食指与拇指中间的虎口处。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代表穴位,当胃痛和胃胀致恶心、想吐,用大拇指施压力予虎口能有效缓解,也有调节肠胃、通络镇痛之效,并帮助肠胃顺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

  4. 中脘穴:位于肚脐上三指宽之处。是肠胃中相当重要的穴位,一旦发生胀气状况,利用食指按压中脘穴,持续约2到3分钟,能有效消除胃胀气造成的胃凸现象,胃痛时按按也能缓解,并有通降胃气、健脾和胃的效果。

  5. 太冲穴:位于第一、二脚趾间交接的凹陷处。特别因压力大而造成胃痛的情况,可按压太冲穴缓解,用指尖大力按压可以改善肝胃机能、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有助于胃胀气和消化不良。

  6. 脾俞穴:位于背部第11、12胸椎棘突下、左右侧约两指宽之处。按脾俞穴的好处有缓解腹胀、胃出血、胃胀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改善肠胃相关毛病,搭配足三里穴位可舒缓排便不畅、腹泻等状况。

04

实用调理建议

  1. 补充益生菌:可以多喝富含益生菌的酸奶或者直接吃益生菌药,益生菌可以调理脾胃肠道的菌群,提高消化能力。

  2. 注意腹部保暖:养成日常摸肚子的习惯,如果小腹一直都是凉凉的,可以用暖贴或者热毛巾热敷一下肚子。还有就是别穿太紧的裤子,会挤压到脏器,就会影响到运化。

  3. 使用肠胃贴:络医元肠胃贴是物理穴位疗法,贴在神阙穴也就是肚脐眼上,微米波渗进去了,能促进肠胃的血液循环,睡前贴好,第二天确实能感受到肚子不一样了!

  4. 合理用药:如果胀气症状严重,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药物。比如络医元肠胃贴、藿香清胃胶囊、乳酸菌素片、麻仁润肠丸、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

  5. 温和茶饮:红枣枸杞茶、山药薏米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帮助缓解肠胃不适。

05

坚持就是胜利

规律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胀气的关键。虽然改变习惯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但请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感受到身体的变化。告别胀气烦恼,享受轻松自在的生活,从今天开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