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入侵,生态危机加剧
红火蚁入侵,生态危机加剧
近日,红火蚁再次成为焦点。这种原产于南美洲的小型红色蚂蚁,因其极强的适应能力和攻击性,正在全球多地造成生态危机。在中国,红火蚁的入侵范围持续扩大,已波及12个省份的625个县(市、区),7年新增入侵344个县市区,其扩散速度之快令人震惊。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扩散,未来10至15年,红火蚁可能扩展到1400至1600个县市区,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红火蚁的危害:从人体健康到生态平衡
红火蚁对入侵地区的农林业生产、人身健康、生态系统等均构成严重威胁。有别于普通蚂蚁,红火蚁攻击性很强。红火蚁叮蜇时,会用上颚钳咬皮肤,用尾部鳌针刺入并释放毒液,被叮蜇处会有火灼般的疼痛感,继而出现红肿化脓,个别过敏体质者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2023年10月,广东省惠州市的赖女士不慎被红火蚁叮咬,引发过敏休克,幸得家人及时送医进行救治。2023年7月,在广西钦州东站,一名男子在候车期间晕倒在地,原因也是因为干活时踩到红火蚁,引发过敏休克。
红火蚁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它们会直接损害多种农作物,导致产量下降。此外,红火蚁还会破坏电力、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常在这些设施中筑巢,导致设备故障。
更令人担忧的是,红火蚁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它们攻击本地动植物,降低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生物安全研究室主任齐国君表示:“红火蚁会影响农林业生产,破坏电力、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从长远来看,它还会破坏生态平衡,攻击地栖性昆虫、鸟类及小型哺乳动物等,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
入侵现状:扩散速度快,防治难度大
红火蚁的传播扩散途径主要分为人为传播和自然扩散。人为传播一般通过园艺植物、草皮、土壤、车辆运输、农机设备等传播。自然传播主要包括红火蚁的繁殖蚁婚飞扩散、随水流扩散及蚁巢分巢和搬迁。
红火蚁繁殖力极强,一个成熟的蚁巢个体数量可达几十万只,且一个蚁巢往往有多个蚁后,每只蚁后每天产卵可达上千枚,较短的时间就可在地面筑起蚁丘,在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在我国几乎没有天敌。
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教授陆永跃表示:“与土壤相关的调运都有可能传播红火蚁,根据我们研究测算,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未来10至15年,红火蚁还会继续扩散,有可能扩展到1400个至1600个县市区。”
防治挑战与成功经验
红火蚁的防治面临诸多挑战。在自然条件层面,红火蚁具有“婚飞”习性,可借助自然气流扩散达10~20公里,导致风险区域范围较大。低温和降雨会影响药剂的防治效果,限制了用药时机。在人为条件上,红火蚁初期巢穴不明显,增加了早期发现的难度。国内花卉苗木建材等跨县市运输交易频繁,可能携带泥土导致红火蚁长距离传播。
尽管防治难度大,但台湾地区在红火蚁防治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2003年,台湾首次发现红火蚁入侵。经过多年的努力,嘉义、宜兰、台中等地成功根除了红火蚁。
嘉义县:作为最早发现红火蚁的地区之一,嘉义设立了半径20公里、面积1100公顷的警戒区,通过规格化施药防治,并导入地理信息系统(GIS)提升防治效率,最终在2017年确认根除红火蚁。
宜兰县:由于雪山山脉的天然屏障,宜兰的红火蚁入侵主要来自人为运输。通过公众及时发现和跨部门迅速响应,成功划设较小规模的警戒区并有效施药抑制。
台中市:2011年和2018年两次入侵事件均因公众及时发现和通报复而得到控制,催生了在工程契约中纳入“无红火蚁证明”的要求。
科技部的沙克尔顿计划整合全台学者,建立了红火蚁防治模型,推出了通报平台,并设计了教学方式和各类防治方法。例如,利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让公众轻松拍摄并上传食物诱饵照片,通过人工智能影像识别减轻生物分类学家的负担,并利用无人机技术进行大范围蚁巢搜寻。
公众如何参与防治
专家提示,被红火蚁叮咬后可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清洗被叮咬部位,可使用含类固醇的外敷药膏来止痒。若是有过敏病史,如出现全身性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或过敏反应严重时,必须尽快送至正规医院就医。
消灭红火蚁要坚持防控与阻截并重,杀死蚁巢深处的蚁后才是关键。目前红火蚁的防治存在很多误区,互联网上流传的喷药、火烧法、烟熏法、炮炸等方法,不仅难以彻底根除红火蚁,而且极易引起人为迁巢并扩散,导致越“防”越多。
红火蚁防控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除了提升红火蚁生物学研究和高效防控技术的水平,还需要建立起多部门协同作战的联防联控机制。红火蚁防控涉及农业、林业、交通运输、水利等多个部门,防控的“最后一米”是关键,需要联合协作,各负其责,才能有效清除。
此外,加强对带土植物的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至关重要。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植物及其产品调出要严格把关,才能从源头上阻截红火蚁的扩散蔓延。
红火蚁的入侵和扩散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生态危机。面对这一挑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监测预警和科学防治,提高公众防范意识,才能有效遏制红火蚁的扩散,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