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个世界土壤日,中国交出土地退化零增长答卷
第十一个世界土壤日,中国交出土地退化零增长答卷
12月5日是第十一个世界土壤日,今年的主题是“爱护土壤:测量、监测与管理”。这一主题强调了准确的土壤数据和信息对于了解土壤特性、就可持续土壤管理作出知情决定、促进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95%以上的食物来自土壤。然而,面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我们的土壤正在退化。全球约40%的土地正在退化,威胁着30多亿人的生活。水土流失破坏了自然平衡,减少了水的渗透和对各种生命的供应,降低了食物中维生素和营养物质的含量。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面临着巨大的粮食安全压力。然而,通过长期的努力和科学的管理,中国在土壤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方面,中国建立了涵盖水、气、土壤等各类环境要素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态系统的法律体系。目前,生态环保领域现行有效的法律共30余件,党内法规40余件,行政法规30余件,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生态环保法律体系。
在土壤监测和管理方面,中国实施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这次普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实现了“数据汇集一个库、业务工作一张网、智慧调度一盘棋、分析展示一张图、过程控制一体化”的数字化管理目标。截至2024年11月底,外业调查采样任务已圆满完成,内业测试化验进度达88%。
通过这次普查,中国将形成数据成果、数字化图件成果、文字成果、数据库成果和样本库成果。这些成果将为国家粮食安全、农用地布局优化、乡村振兴等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例如,利用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成果,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措施,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优化农用地布局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在土壤保护方面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可持续的土壤管理,中国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改善了土壤健康状况。据统计,通过可持续土壤管理,粮食产量可增长58%。此外,中国还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双缩减”,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成为首个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国家。
然而,土壤保护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未来的需求,全球粮食产量需要增加6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土壤监测和管理,推广可持续的土壤管理方法,保护土壤的生物多样性,提高肥力,促进碳固存。
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也可以为土壤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减少食物浪费,选择可持续的食品来源,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以及关注和支持土壤保护的相关政策和项目。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守护脚下的每一寸健康土壤,保障我们的生活质量和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