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历朝历代美女标准大揭秘:谁才是真·女神?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51:5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历朝历代美女标准大揭秘:谁才是真·女神?

在母系氏族社会,女性作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其审美标准与现代社会的“地母系”审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时的人们崇拜生育和丰收,这种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审美观。如今互联网广泛讨论的“地母系”审美正是指从古老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推崇女性力量、强调丰腴之美、崇尚自然生命力的审美倾向。

直观来看,“地母系”审美更偏爱丰满圆润的身材和大气厚重的长相,认为这代表着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和孕育生命的强大力量。比如,郑钦文充满力量感的肌肉、修长高大的身姿所展示出的生命力,给人一种鲜活有力的既视感,就像古老部落中的女性酋长,看起来踏实又可靠。

再者,巩俐和钟楚红也是网友评出的“地母系”典型代表。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巩俐的外貌,网上一直不乏“土”“五官不够精致”“钝感重”等评价,而这恰恰是“地母系长相”所推崇的特点。

在目前认可度较高的“地母系长相”标准里,女性的五官通常走势偏平,线条粗犷,锐角稀少,整体呈现出一种四平八稳的宽厚感,让她们散发出一种庄严神圣又温和包容的能量。

“钝感十足的面部+丰腴紧实的身材”是地母系美人的典型特征,既气质厚重,又不失温婉优雅。

夏商周时期:神秘而多元的审美

进入夏商周时期,由于历史记载的匮乏,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审美标准知之甚少。然而,从出土的文物和文献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些端倪。这一时期的审美标准似乎更加多元化,既有对力量和威严的崇拜,也有对细腻和柔美的追求。

例如,商代的青铜器上常刻有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往往具有威严和神秘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女性力量的崇拜。同时,一些文献记载也表明,这一时期已经开始注重女性的外貌和仪态,如《诗经》中就有对女性美貌的描写。

然而,这些审美标准与现代审美相比,缺乏科学依据,难以直接比较。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进化过程中人类面容的变化是缓慢的,难以直接比较。此外,美丽这一概念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难以用现代审美标准去评判古代美女的容貌。”

隋唐盛世:雍容华贵的审美巅峰

隋唐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文化繁荣、国力强盛的时代,女性的审美标准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雍容华贵、健康自然的体态成为主流。

唐代女性以丰满、婀娜的体态为美,这种审美在仕女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唐人宫乐图》和《簪花仕女图》等作品展示了唐代女性的典型形象,包括丰满的体态、特定的发髻和妆容。

唐代的仕女画中,描绘了大量丰满婀娜的女性形象,如唐代佚名画家所作的《唐人宫乐图》,画中描绘的十数位嫔妃和宫女,就可算得上是唐人心目中典型的美人。《唐人宫乐图》描绘的是唐代宫廷中的嫔妃围坐在一张方桌旁,品茶赏乐的场景。

画中的这些贵妇,穿红戴绿,珠光宝气。她们大多梳着一种名为“坠马髻”的发髻。所谓“坠马髻”,就是将发髻梳向一侧。这种发型在中晚唐时期颇为流行。作品中的中央四人,则负责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琵琶、古筝与笙。旁立的两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着节拍。从每个人脸上陶醉的表情来推想,席间的乐声理应十分优美,因为连蜷卧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惊扰到。画中的仕女,面部以“三白法”染成。“三白法”即是在人物的额头、鼻尖、下颌部位分别以白色颜料渲染。这种画法可以表现女性面部的凹凸感。也有学者猜测,“三白法”其实是再现了唐代女性的妆容。那时期的女子化妆,一般先要在面部敷上铅粉,铅粉类似于现在的底妆,用于遮瑕。然后再于腮部涂抹胭脂,于额、鼻、颔施以珍珠粉,于眉毛处描眉,最后还要在面部贴花钿。花钿的质地和形状千差万别,《唐人宫乐图》中女子所佩戴的花钿,大多位于额头中心或鬓角部位。花钿可以用金箔、云母片、鱼鳃骨、黑光纸、螺钿等多种材料制成,花形以梅花最为常见。

《唐人宫乐图》局部

描绘唐代女性美最为出色的作品,还要数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簪花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的作者为唐代大画家周昉。周昉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唐代宗和唐德宗时期(779—804)。唐代的画家,大多出身贵族。周昉同样出身显贵,担任过越州、宣州长史。周昉笔下的仕女,体态丰盈,容貌端庄,在当时就非常有名,人们称他的仕女画风格为“周家样”。

《簪花仕女图》中描绘有六名贵妇。这六个女子或采花或漫步或戏犬,生活悠闲,神态安然。此作色彩艳丽而不失柔和,用笔细腻却不乏骨力,尤其是画家对女子身上所穿戴的薄纱的表现手法,堪称一绝。雪白的肌肤如凝脂一般,在薄薄的丝绸下隐现,呈现出曼妙而妩媚的美感。在中国的绘画史中,人物画的高峰出现于唐代,山水画、花鸟画的高峰则出现于宋代。《簪花仕女图》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巅峰之作,后来的仕女画,很少能够超越此作。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
绢本设色,纵 46.4 厘米,横 180 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代的女性化妆喜爱描眉,当时流行各种眉形,如鸳鸯眉、小山眉、垂珠眉、抚烟眉等,均曾流行一时。《簪花仕女图》中贵妇所描眉形,是中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桂叶眉”。桂叶眉形如桂叶,形阔色浓。

《簪花仕女图》局部 贵妇的“桂叶眉”

《簪花仕女图》中的贵妇身边,绘有一只仙鹤、两只卷毛哈巴狗。唐代贵族养鹤之风盛行。在中国道教中,鹤是道士成仙升天时乘坐的神鸟。在民间有“鹤寿千年”的说法,鹤象征着长寿吉祥。古人常常将仙鹤与松柏、龟等画在一起。唐代的很多墓葬壁画中,都有仙鹤的形象,例如富平节愍太子李重俊墓、杨玄略墓等。《簪花仕女图》中的仙鹤,描绘得相当精细,能够反映出当时花鸟画的一流水平。画中的哈巴狗耷拉着耳朵,鼻子扁而平,脖子上系着红色的布带,模样和现在的京巴相似,这种狗在唐代被叫作“拂菻狗”,是一种名贵的犬种,唐初时从西域高昌传入中国,只有皇宫和显贵之家才能饲养。

仙鹤和哈巴狗,都是唐代宫廷和贵族家中常见的宠物,寻常百姓家中是不会饲养这些动物的。《簪花仕女图》中所绘制的仙鹤和哈巴狗,为全卷增添了活泼的气氛,也反映出画中贵妇的生活情趣。

《簪花仕女图》局部 仙鹤和哈巴狗

从魏晋时期开始,女性之美开始获得了独立的价值,得到欣赏和珍视。荀粲曾说“妇女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在这种美德独立宣言的鼓舞下,女性开始走向对于美的自觉的追求。这一时期的女子,大多穿着广袖短襦,曳地长裙。腰部束以“抱腰”,并且用衣带来装饰,当时还流行在头上插戴花钗和“步摇”,这样走起路来衣袂飘飘,环佩叮当,进一步强调了女性的温婉妩媚,婀娜多姿。

在化妆上,最盛行的是在额间点上一个红色或黄色的“花子”以做装饰,“花子”形状各异,以叶子或花朵形状为主。花木兰从军后回到家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是这种装饰的体现。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对内宽松,妇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

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气象”。她们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这在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可得到印证。图中所画的女子,云鬓蓬松,上戴硕大的折枝花朵,并簪上步摇钗,衣着轻薄的花纱外衣,另佩轻纱彩绘的披帛,内衣半露,上有大撮晕缬团花,袒胸露臂。这种性感的装束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唐代女性着装极其自由,宽袖窄袖,华服胡服,女装男装,皆从其便。因此,当时女子还盛行胡服打扮,翻领窄袖长袍,腰系皮带,上挂各种金属饰件,内穿条纹窄腿长裤。

在化妆上,唐代女子流行画浓晕蛾翅眉,高而上扬的眉型,更加增添了女子的风韵。

宋代以后:纤弱苗条的审美转变

宋代以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美女形象,与唐代的标准逐渐偏离,朝着纤弱苗条的方向一路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女性美的标准与唐代大不同。从丰满婀娜到纤细瘦弱,盛唐时期仕女画中健康而丰膄的气韵,至明清时期渐显萎靡。

宋代社会文治昌盛,政权相对稳定,经济发达,女性题材的绘画趋向故事化与生活化。

宋 《歌乐图卷》

宋《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元代则多以表现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中人物故事为创作题材,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人物造型上继承了盛唐女子的气质的端庄娴雅,身材的匀称。

元 管道升 《修竹美人图》

元 《集古名绘》册 画二

明代在文人画家的积极参与,肖像画获得较大发展。题材上,戏剧、小说、传奇故事中各种类型的女子成为画家们最乐于创作的形象。女性风致典雅、体姿修长,面容端庄清丽,举止文雅恬静。

明 仇英《文玉图》

明 张纪 《人面桃花图》 局部

清代作品中塑造的女子形象无论是列女、贵妇或从军习武不让须眉的花木兰等皆有着长脸、细目、樱唇、修颈、削肩、柳腰,黯然神伤的美。

清 《雍正十二美人图》

清 《雍正十二美人图》

中国古代的仕女画大多通过惟妙惟肖的女性形象塑造,表达人物细致的感情。将各个时期女性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审美:东西方审美的融合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演变。现代仕女画开始融入西方绘画技巧,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逼真。

傅抱石的《为罗时惠作柳荫仕女图》和李可染的《执扇仕女》等作品,展现了现代审美中对女性形象的具体刻画。这些作品在保留中国传统绘画特色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技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现代社会,中国女性的审美标准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无论是母系氏族时期的“地母系”审美,还是唐代的雍容华贵,亦或是现代的中西合璧,都体现了中国女性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欣赏这些不同的审美标准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真正的美是多元的,不应该被单一的标准所局限。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美丽不仅仅是外表,更包括气质等其他方面。”在追求美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倡导一种包容和多元的审美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