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成效显著,整改问题超2600个
2024年全国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成效显著,整改问题超2600个
2024年,全国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全年共检查各类公共场所371家,包括学校、医院、商场、宾馆、旅店、招待所、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影剧院、录像厅(室)、游艺厅(室)、舞厅、音乐厅、体育场(馆)、游泳场(馆)、公园、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书店、候诊室、候车(机、船)室、公共交通工具等,发现并整改卫生问题2696个,有效提升了公共场所卫生安全水平。
主要工作内容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重点检测甲醛、苯系物、氨等化学污染物,以及细菌总数、溶血性链球菌等微生物指标。同时,对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进行监测,确保空气质量达标。
微小气候检测:对温度、湿度、风速等指标进行检测,确保各类公共场所的环境舒适度符合标准。例如,酒店客房温度一般要求在22-25℃,游泳馆则因湿度较高而有特殊要求。
公共用品卫生检测:对毛巾、床上用品等公共用品进行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检测,防止病菌交叉传播。同时,检查餐具清洁度,确保无食物残留、污渍。
卫生许可证管理:严格执行卫生许可证制度,对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的单位,依法进行处罚。全年共查处无证经营单位33家,罚款金额达15万元。
取得的成效
通过持续的卫生监督和整改,公共场所卫生状况明显改善。例如,某大型商场在整改后,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显示,甲醛含量从0.12mg/m³降至0.08mg/m³,达到国家卫生标准。此外,通过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提升了整体卫生管理水平。
存在的问题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调查显示,22名卫生监督人员、6名疾控机构人员和3名第三方检测机构人员认为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是主要困难。
标准适用性问题:部分人认为《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GB 37488-2019)的适用范围与当前产业发展水平不匹配,技术指标覆盖不全面。例如,标准中未包括细颗粒物(PM2.5)限值要求及检验方法。
执法力度需加强:个别单位存在“以罚代管”现象,部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不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未来工作方向
针对上述问题,未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培训和交流,提升卫生监督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完善卫生标准体系: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修订和完善相关卫生标准,提高其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卫生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形成有效震慑。
推进量化分级管理:继续推进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提高监管效能。
加强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卫生监督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卫生的良好氛围。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卫生监督工作,不断提升公共场所卫生安全水平,为群众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公共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