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太极拳:冠心病患者的科学安全运动指南
散步、太极拳:冠心病患者的科学安全运动指南
“运动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恰当的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血管适应能力、控制体重以及缓解心理压力;然而,不合理的运动却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因此,冠心病患者必须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才能在运动中受益,守护心脏健康。
散步:简单有效的有氧运动
散步是最为常见且适宜冠心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它是一种低强度、有节奏的有氧运动,能够帮助患者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每天坚持30分钟的散步,不仅能有效控制病情,还能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如何安全散步?
- 速度控制:一般控制在每分钟60-80步,可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步行距离和时间。
- 心率监测:运动时的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220-年龄)的50%-70%之间。例如,一位60岁的患者,其运动时的心率应保持在每分钟80-112次之间。
- 时间安排:每次运动的时间应逐渐增加,初始阶段可从每次10-15分钟开始,随着身体适应能力的提高,逐渐延长至每次30-60分钟。
- 运动频率:一般每周进行3-5次,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但应避免连续多日不运动后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
- 注意事项:运动过程中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式,避免憋气或过度用力,呼吸应均匀、有节奏,一般采用鼻吸口呼的方式。
太极拳:调节身心的养生运动
太极拳是一种低强度运动,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率,减轻氧化应激。既往的研究提出不同类别的太极拳(陈氏太极和杨氏太极)均可明显改善心脏功能指标,如脉率、心搏出量、心搏指数、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和心肌耗氧指数、血管功能指标,如脉压差、平均动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血管顺应度及总外周阻力等。太极拳运动对经过心源性心脏手术后所引起的并发心脏衰竭具有预防治疗作用,可以改善患者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升高患者肺毛细血管契压(PCWP)和心脏指数(CI),且运动时间越长,其治疗效果更佳。
如何安全练习太极拳?
- 运动前准备:在开始运动计划之前,冠心病患者务必进行全面的医学评估,包括心脏功能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运动负荷试验等。这些检查能够帮助医生准确了解患者的心脏状况,如心肌缺血程度、心功能储备、心律失常情况等,从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 运动强度:在进行太极拳锻炼时应注意,锻炼之前5-10分钟的热身运动是必要的,尤其对于冠心病患者,充足的准备活动是十分重要的。除此之外,有条件的朋友在进行太极拳锻炼时可以监测自己的心率,以提高心率20次/分以内为宜。
- 运动时间与频率:每次运动的时间应逐渐增加,初始阶段可从每次10-15分钟开始,随着身体适应能力的提高,逐渐延长至每次30-60分钟。运动频率一般每周进行3-5次,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但应避免连续多日不运动后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
- 运动过程的注意事项:在运动过程中,冠心病患者需要注意以下细节。首先,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如进行5-10分钟的关节活动、低强度步行或动态拉伸等,帮助身体预热,提高心率和体温,增加关节灵活性,预防运动损伤。运动结束后,不要立即停止,应进行5-10分钟的放松活动,如缓慢步行、静态拉伸等,使心率逐渐恢复正常,避免血液在下肢淤积导致头晕或心脏不适。其次,运动时应选择空气清新、环境安静、安全的场所进行,如公园、小区内的健身步道等,避免在雾霾天气、寒冷大风天气或交通繁忙的道路旁运动。再者,运动过程中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式,避免憋气或过度用力,呼吸应均匀、有节奏,一般采用鼻吸口呼的方式。此外,患者在运动期间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或紧张,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心脏功能和血压水平。
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运动建议
寒冷天气,会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增加。同时,寒冷会让机体启动一系列的改变,使血液浓缩,容易形成血栓而引发心血管事件。因此,冬季往往是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高峰期。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急诊科李蓓副主任提醒,在注意保暖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心血管“保卫战”。
天气寒冷时,心血管疾病患者尽量不要晨起锻炼,户外运动应选择太阳出来温度相对升高后进行,可选择一些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练八段锦等。运动时间和强度以身体微出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
冠心病患者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脏功能和心血管健康状况。但需要牢记的是,运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自身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并严格遵循运动前评估、运动项目选择、运动强度把控、运动时间与频率安排以及运动过程注意事项等要点,才能在运动中确保安全,收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