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袭,如何稳住你的血压?
寒潮来袭,如何稳住你的血压?
随着2024年首场寒潮的到来,中东部地区遭遇剧烈降温,冬季成为了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湖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胡勇军和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丁荣晶提醒大家,冬季血压管理尤为重要。他们建议养成看天气预报的习惯,提前做好保暖措施,减少外出活动,特别是早晨时段。此外,要加强血压监测,控制好生活节奏,防寒保暖,保持适量运动,从而有效管理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保暖是关键
寒冷是冬季血压升高的首要诱因。当气温骤降时,人体为了保持核心温度,外周血管会收缩,导致血管阻力增加,血压随之升高。因此,保暖成为冬季血压管理的首要任务。
重点部位保暖:头部、颈部和四肢是保暖的重点。外出时应佩戴帽子、围巾和手套,避免这些部位直接暴露在冷空气中。研究表明,头部和颈部的保暖尤为重要,因为这些部位的血管较为集中,受寒后容易引发血管剧烈收缩。
室内温度控制:保持室内温度在20-25摄氏度之间,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使用暖气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干燥。可以使用加湿器来维持室内湿度在40%-60%之间,有助于保持呼吸道湿润,减轻心血管负担。
穿衣指南:选择保暖性能好的衣物,如羽绒服、羊毛衫等。采用多层次穿衣法,内层选择吸汗透气的材质,中层选择保暖性好的材料,外层选择防风防水的外套,以应对多变的天气。
规律监测血压
冬季血压波动较大,定期监测血压是及时发现异常的关键。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天测量血压3次,分别在早上6-8点、下午15-17点和晚上睡前。使用经过国际标准方案认证的上臂式家用自动电子血压计,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发现血压持续升高或波动较大,应及时就医,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治疗方案。不要自行调整药物剂量,以免造成血压控制不佳。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控制血压的基础。在冬季,由于天气寒冷,人们往往倾向于减少户外活动,增加高热量食物的摄入,这些都可能对血压控制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健康饮食:坚持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6克以内,减少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猕猴桃、菠菜和紫菜,有助于降低血压。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适量运动:选择适合冬季的运动方式,如室内瑜伽、太极、跳绳或使用跑步机等。运动前做好充分的热身,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升高。建议每周至少进行4-7天的中等强度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血压患者应尽量戒烟,如果饮酒,应严格控制饮酒量。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每晚7-8小时。避免熬夜,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调节血压,减轻心血管负担。
合理用药
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服药,不要随意增减药量。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如果在服用降压药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不要自行更换药物或调整剂量。病情稳定时,任何增减药物剂量的决定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特别提醒
中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人群以及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熬夜)的人群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群体,需要特别警惕。这些人群应定期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加强对心血管健康的关注。
心血管疾病发作时的典型预警信号包括胸痛、胸闷、心慌、呼吸困难等。同时也要关注部分非典型症状,如恶心、呕吐、咳嗽、出汗、乏力、肩颈手臂疼痛、牙痛等。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血压管理,健康度过秋冬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