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酒旅融合、兴仁铝产业、大龙新材料:贵州经济新引擎
仁怀酒旅融合、兴仁铝产业、大龙新材料:贵州经济新引擎
贵州省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下,涌现出许多新的投资机会。仁怀市通过酒旅融合发展,将酱香工艺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激活了当地的经济活力。兴仁市则依靠铝产业的集聚效应,提升了产业竞争力。而在大龙经济开发区,锰系新型功能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入驻。这些地区的成功案例展示了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潜力,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仁怀市:酒旅融合激活经济新引擎
仁怀市,作为酱香型白酒的原产地和主产区,近年来在酒旅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走进茅台镇的兰家湾白酒废水处理厂,各项先进的污水处理设施正在不断运转。其中,4个高大的罐体十分引人注意,这是白酒废水处理工艺的重要处理装置,该装置可有效针对白酒酿造废水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等特点,降低消除高COD、BOD、氨氮等废水杂质含量。
“兰家湾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于今年5月完工。”兰家湾白酒废水处理厂厂长张宗洪介绍,厂区采用MBR膜核心处理工艺,日处理量可达1500方,能有效提高兰家湾片区及周边酒企白酒废水收集处理能力。
赤水河沿岸分布着近800余家酒企,让所有企业自建废水处理设施并不现实。今年以来,安龙场等8座集中连片白酒废水处理厂改造提升后稳定运行,结束污水外运协同处置历史。建成投用兰家湾等5座污水处理厂,市政白酒废水处理能力达3.4万吨/天。新建污泥干化处置生产线1条,处置能力提升至400吨/天。
目前,仁怀市正在运营的白酒废水处理厂有29座,白酒废水年处理总规模近10867.3万立方米;另有5座在建污水处理厂,其中4座在调试运行,日处理能力10000余立方米。
通过科技助力,仁怀市实现白酒工业废水全收集全处理,有效满足白酒产能适度增长的需要,近两年赤水河珍稀鱼类、鸟类种群和数量逐渐增多,赤水河干流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Ⅱ类水体,绿色成为全市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科技创新是企业立身之本,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关键支撑。国台酒业是茅台镇第二大酿酒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深耕探索智能酿造,以数字化解析传统工艺、智能化改造生产装备、标准化提升产品品质。
在国台酒业制酒车间,看不到挥汗如雨的工人,取而代之的是数个外形如手臂的白酒上甑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运用了国台自主研发的热源探测识别系统,能有效分析出酒醅内部蒸汽分布情况,并根据蒸汽情况把酒醅撒得匀称、松散、平整。
近年来,国台酒业通过引育高层次人才和投入智能设备,将以往传统酿造工艺靠酿酒老师傅“师徒制”代代相传的30道工序、165个环节细化成269个环节和1071项指标,实现制酒过程在线监测、收集、分析和控制,产量每年增产10%左右。
在仁怀,新质生产力的运用不仅仅体现在白酒生产上。走进仁怀酱酒集团30万吨酱香酒智能酒库,一坛坛酱香酒整齐摆放,工作人员用手持PDA扫描酒坛上的电子标签,便可查验每坛酒的信息。酒坛的坛盖上还安装着连接互联网的资产监测终端,可实现智能安防、标准计量、数据管理、基酒溯源,而这些数据资料都与智慧指挥中心平台连接,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准确掌握酒库情况。
据了解,仁怀酱酒集团酱香酒智能酒库占地667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库容量30万吨,依托5G、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可提供基酒收储、监管、勾调、包装等服务,实现智能酒库管理更精准。
近年来,仁怀市白酒企业加速布局实施数智化改造,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白酒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酒业智能制造新质生产力”,助力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现代产业创新之路。
兴仁市:铝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兴仁市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经济主战场作用,紧紧围绕“贵州铝都、薏乡新城”发展定位,坚持链式思维抓产业,聚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各工业企业在交出上半年亮眼“成绩单”的同时,全力以赴抓好下半年生产。
位于巴铃重工业园区的贵州兴仁登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自电解铝车间生产的第一批铝水下线以来,如今350余台电解槽满负荷运行,每天可生产电解铝液1300余吨,运往下游的铝加工企业。
贵州兴仁登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电解一车间副主任冯朋飞说:“目前,我们车间日产量大概在685吨,原铝质量纯度比较高,基本在98%的合格率,原铝纯度有70铝(99.7%)、80铝(99.8%)、90铝(99.9%),纯度比较高。”
贵州兴仁登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连得说:“目前我们公司生产的铝液已经全部实现了就地转化,直接供给现在园区内在生产的下游企业,2024年上半年,我们共生产电解铝液约24.45万吨,用电量约33.4亿度,创造产值约41亿元,产值同比增长39.91%。”
作为省级重点项目的登高煤电铝一体化项目,目前已建成年产50万吨铝液生产线,公司采用530千安预焙阳极电解槽,该槽型在降低综合电耗、提高产能等方面更具优势。此外,登高新材料公司还在“技”上提质,持续加快技改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装备、节能环保技术与铝水供应能力。
李连得说:“2024 年,我们的技改工作主要是以石墨化阴极改造和烟气净化脱硫改造为主等五个项目,目前有1项正处于收尾阶段,其余4项正在有序推进,项目完成后将对公司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扎实的条件和基础。”
作为园区铝产业链“链主”,登高新材料公司铝水就地转化,让下游铝企业聚力提速。在已具有年产10万吨铝板带材的贵州骅骏铝业科技有限公司,登高铝液在这里经过熔炼、铸轧等工序后,生产成铝合金板带材。今年上半年,骅骏铝业热轧铝合金板带材产量28311.47吨,产值6.2亿元,随着冷轧工艺设备智能化升级完成,今年上半年冷轧铝合金板带材产量18026.23吨,产值增加901.3万元。
贵州骅骏铝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总监徐连昌说:“我们将在强化安全生产和坚持生态环保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工艺,优化终端产品,在抓好10万吨铝板带材生产的基础上,加快推动‘铜铝共晶’新项目的落地速度,不断延伸本地的铝产业链,切实为助推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贡献,在‘工业助力发展’这条大道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如今,兴仁市通过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吸引碳素新材料、铝合金板带材、汽车轮毂、铝型材等产业聚集,聚企成链,“煤电网铝+”一体化产业链优势日益凸显,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大龙经济开发区:锰系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
大龙经济开发区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积极践行“先立后破”,大力建设锰系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布局从点到面的转变。目前,大龙开发区已形成电解二氧化锰、高纯硫酸锰以及镍钴锰三元前驱体等锰系新型材料为代表的上下游加工产业链。
在贵州红星发展大龙锰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隔壁企业中伟铜仁产业基地的仓库里,工人正在操纵机械车堆放着一袋袋三元前驱体产品。贵州能矿锰业生产的电解二氧化锰、贵州红星锰业生产的高纯硫酸锰最终都汇聚到中伟铜仁产业基地来。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综合服务商,中伟铜仁产业基地主要有四大新能源电池材料产品,即高电压四氧化三钴、高镍低钴各系列三元前驱体、磷酸铁前驱体、钠电前驱体。而高镍低钴各系列三元前驱体根据锰元素等含量不同,又被分为多种系列产品,可以满足新能源汽车在续航里程、安全可靠上的性能需要。
中伟铜仁(上市主体)产业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得益于产业集群不断加快补链、延链、强链,还有招商优惠政策兑现,吸引了更多新型功能材料企业入驻,也同样促进了中伟股份在集群中的资源整合,可以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在正极材料产业链基础上,大龙开发区还先后引进百思特、中科星城、中伟资源、北新能源、红星电子等上下游产业,形成了以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综合回收研发于一体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新材料循环产业链。
“围绕技术突破创新、积极开拓下游市场,截至今年11月,开发区出口额达17亿元。整体发展形势稳中有进,尤其是凯金、百思特、中伟循环等存量企业产能得到充分释放,产值均有大幅提升。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助企纾困、争资争项、降要素成本等为工作重点,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冲刺四季度、决胜全年度。”贵州大龙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