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之路》:一部权威科幻文学选集的中国之旅
《科幻之路》:一部权威科幻文学选集的中国之旅
图源:视觉中国
最近,译林出版社推出了美国科幻作家、理论家詹姆斯·冈恩主编的六卷本《科幻之路》。作为科幻入门者的必读之作、科幻爱好者的圣经以及科幻研究者的案头必备,该作品集在中国出版了第三个版本。这一新版的推出,不仅彰显了该作品集在世界科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中国文学及出版界对科幻文学类型日益增长的重视程度,同时体现了中国科幻在新世纪以来再度繁荣后,与世界科幻交流、理解的增加以及对话能力的增强。
科幻文学的起源与定义
冈恩在《科幻之路》中,将科幻的起源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认为科幻小说的特征在于非日常性、前瞻性等方面。他指出,在科幻故事里,“由于灾难性的自然事件,由于时间的更迭,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读者被带入一个与现实世界有显著不同的世界”。这种开阔和开放的认知视野,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科幻文学的本质。
《科幻之路》的编纂特点
六卷本《科幻之路》共收录了近200篇科幻小说,冈恩在每卷的《前言》部分,都写下了该卷的编选思路及总体作品介绍,不仅让读者能够整体性地了解每一卷的文本概貌,而且还能够清晰看到科幻小说某一阶段的发展轨迹。此外,冈恩为每一篇作品都写了细致的作家介绍,便于读者了解作家生平、在科幻发展史中的地位以及选本在作家创作中的价值等等。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能够高效地提炼出作家作品特色,对不同层次的读者都十分友好。
《科幻之路》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影响
中国科幻在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被纳入科学文艺的范畴,承担着为青少年为主体的读者人群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重任,文类设定也自然而然地被大大压缩。20世纪的美国科幻则不然。它既有欧洲科幻追求科学严谨性和人文精神的源头,又经历了通俗科幻的壮大和发展,因此,往往表现出更为包容、多样的文类特征:不仅有严肃的、精英化的人文思考,还有娱乐的消费色彩,对于奇幻、魔幻和科幻的界定,不像中国科幻那样泾渭分明,一些科幻作品同样具有令人惊叹的科普能力。身兼作家与理论家双重角色的冈恩,不可能不受到美国科幻创作和发展的影响,并将这样的文类认知体现在书系的编选方面。他不仅将科幻的源头延伸至琉善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且在之后作品的选择中,充分挖掘了伏尔泰、小库尔特·冯内古特、伊塔洛·卡尔维洛、加西亚·马尔克斯等通常被列入主流文学行列的作家,以及像柯南道尔这样被认为是侦探小说家的科幻创作。这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是大有裨益的——一方面使大家认识到这些作家创作的丰富性和多面性;另一方面,也大大拓宽了中国读者对于科幻文类内涵和价值特征的认知,而后一点尤为重要。
随着高新科技越来越快速、深度地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幻小说承担的文学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迎来第三次繁荣,处于这次繁荣期的中国科幻,已经与过去的科幻创作有了极为明显的差别。不管在读者群体、科普功能的定位方面,还是在表达现实的能力方面,或是文学叙事技巧的使用方面,中国科幻都呈现出越来越开阔、宏大的创作视野。这种开阔与宏大,与冈恩在《科幻之路》中体现的视野是一致的,也更符合目前中国科幻小说已经拥有的反映人与社会现实的文类能力。但是,依然有相当多的中国读者以及主流文学领域的学者,对科幻的认知停留在儿童化、科普化的阶段。显然,这并不利于中国科幻创作的推进和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国科幻在网络文学领域的壮大,使得中国科幻的文类内涵正在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如何让读者在科幻认知层面也与世界接轨,《科幻之路》在这个问题上提供了很好的解决之道。
新译本的价值与魅力
这次的译林版本,除了安部公房的《曲线之外》,其他作品均已获得中文版权,被收入中文版套系之内,让读者看到《科幻之路》原作几乎全貌的呈现,很好地补足了之前版本的遗憾,这是新版本的重要贡献。与前两个版本相比,这次的新版更为规范,翻译质量总体也更高。近些年来,随着译著学术规范的不断完善,作为主编的译者不再与原著编者同列入编者,因此,新版本里将詹姆斯·冈恩列为编者,东方木等作为译者列出,显然更符合规范。此外,翻译方面的改动也比较大,总体来看,除考虑到阅读的顺滑性和清晰感外,保留文学的技巧和质感也是此次译者的用心所在。
《科幻之路》(全六卷)
第一卷《从吉尔伽美什到威尔斯》第二卷《从威尔斯到海因莱因》第三卷《从海因莱因到现在》第四卷《从现在到永远》第五卷《英国科幻小说选》第六卷《世界科幻小说选》[美]詹姆斯·冈恩 主编,译林出版社202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