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中国|陕西创新政策举措激发经济活力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陕西创新政策举措激发经济活力
当前,陕西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1月—11月,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7%、增速列全国第11位、西部第5位,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温志刚12月24日在陕西“深化‘三个年’活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陕西全力以赴抓项目、夯基础、强实体,以招商引资落地率、前期手续办结率、储备项目开工率、计划投资完成率、竣工投产达效率“五率”为抓手,用好项目谋划、储备、开工、投产“四个一批”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在投资项目结构提质、总量提升、储备提档、转化提速、机制提优上集成发力。
新闻发布会现场
重点项目投资、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近三年来,陕西省坚持大抓项目、大抓投资、大抓发展,科技项目激活产业创新活力,新能源项目开启全省低碳发展新征程,特色产业项目促进区域协调新发展。
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发展,陕西全力攻坚重大科技项目建设,首个大科学装置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即将建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分子医学转化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建设。
“比如,分子医学转化项目重点建设3个分子医学转化研究平台和7个功能技术中心,主要攻克肿瘤、心脑血管、免疫和代谢性等重大疾病,将借助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机制,吸引国内外的知名医疗机构、医药企业落地开展合作,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催化。”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刘阳说。
今年,陕西新能源领域迎来重大突破,全年新能源行业重点项目投资超过600亿元,三大新能源基地将于今年年底建成投产。同时,镇安抽水蓄能电站4台机组已全部投产发电,新能源项目开启全省低碳发展新征程。
“以总投资6784万元的榆林横山区‘千村光伏’项目为例,村民们除了享有土地租赁的收益外,村集体每年还能参与项目收益分红,惠及周边17个乡镇106个村集体,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当地老百姓享受到了绿色低碳发展的红利。”刘阳说。
今年,陕西年度重点项目推进成效更加显著。西延、西十、西康、康渝、延榆等高铁项目及府谷、定边、宝鸡等支线机场加快建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已基本完工。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开工建设,东庄水利枢纽大坝浇筑超过770米,引汉济渭二期主配水工程主体完工。截至11月底,600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782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98%。
创新政策举激发经济活力
在2023年工作的基础上,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今年进一步延伸拓展项目“四个一批”管理机制,将招商引资、新增产能项目纳入管理范畴,加强项目建设偏离度监测,及时发现、主动化解项目建设中的各类困难问题。项目“四个一批”管理机制运行更加高效。
截至11月底,陕西省“四个一批”在库管理项目达到了1863个,总投资5.14万亿元。
“89场‘投资中国·选择陕西’招商活动签约的2154个项目、总投资8413亿元全部纳入管理前端,逐个推进落地入库,468个新增产能项目在投产项目中重点标记,推动早日达产达效。”温志刚说。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出了一揽子新举措。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印发16个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下达3.93亿元省级专项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下达新开工民间投资项目贴息资金8783万元,争取用于项目建设方面的政策性资金1460亿元,推动2023年增发国债项目上半年全部开工建设。
1月—11月,陕西省工业投资增长11.9%,制造业投资增长10.4%,社会资本投资增长7.4%、民间投资增长6.2%。
今年,陕西省持续深化“标准地”改革,所有开发区供应工业用地“标准地”3.2万亩,其中省级以上开发区98.9%的工业用地采用“标准地”模式供应。推行提前介入服务、不见面审批,省级审批时间比法定时间压缩70%以上。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项目全周期全链条服务保障更加高效。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固定资产投资处处长齐振民介绍,陕西省从2023年启动企业投资项目“告知承诺+并联审批+事中事后监管”,今年在4个新区和开发区实地试点。
“目前,西咸新区和榆林市高新区、榆林市榆神工业区已经落地实施。2025年,我们将根据试点情况将在全省更多区域推行这种模式。”齐振民说。
陕西省将聚焦高质量项目建设,着力提高投资效益,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支撑”。“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将做好明年和‘十五五’重大项目谋划,落实好‘两重’‘两新’、专项债券扩大投向领域等增量和存量政策,培育更多国家所需、陕西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的高质量项目,努力做到接续当下与备足长远相统一,不断提高投资效益。”温志刚说。
本文原文来自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