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文旅融合促各民族共同发展
西双版纳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文旅融合促各民族共同发展
2023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这是继2016年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后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作为我国唯一的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州世居着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户籍人口的77.78%。近年来,西双版纳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
西双版纳州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曲折发展再到快速发展的历程。自1953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断夯实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双版纳州立足“民族州情”,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始终抓牢抓好抓稳。2016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2023年1月11日,再次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文旅融合促发展
西双版纳州充分利用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2023年,全州接待游客6209.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76.1亿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128%和117.9%。文旅康养“一体七转型”深入推进,新创成3A级和4A级旅游景区3个、A级旅游村26个、省级最美乡愁旅游地3个。同时,西双版纳州积极举办第十一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大象国际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中老铁路西双版纳段全年发送旅客505万人次,国际联运进出口货物440万吨,西双版纳机场新增航线3条、通航点1个,旅客吞吐量达到693万人次。
生态文明建设
西双版纳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2023年,全州新增绿化面积127.2万平方米,41个绿美项目成为省级标杆典型,景洪市被列为绿美雨林城市省级试点,勐仑水库被评为省级美丽河湖,15个行政村获评省级森林乡村。造林育林7.6万亩,继续保持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进入试点阶段,国家植物园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进一步拓展。
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
西双版纳州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23年,全州加大力度推进42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并设立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研实践基地。同时,积极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完成207个村庄规划编制,新增通硬化路自然村126个,新建改建农村卫生户厕8058座、公厕53座,村庄垃圾收集、转运设施覆盖率7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由28.3%提高到43.9%,村小组文体基础设施覆盖率95%,农村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经验借鉴与示范意义
西双版纳州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借鉴。例如,昆明市盘龙区联盟街道小坝社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社区常住居民3万余人,居住着汉族、彝族、傣族等32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融合社区。社区通过发挥自治组织基础作用和社会力量协同作用,构建多元共治体系,荣获“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等荣誉。2024年10月,香港鲗鱼涌居民协会与小坝社区签订共建协议,将在社区治理、文化交流、居民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推动社区发展。
西双版纳州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树立了典范。未来,西双版纳州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傣乡大地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