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野猪伤人频发,政府该如何应对?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33:2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野猪伤人频发,政府该如何应对?

近期,野猪伤人事件频登热搜,引发广泛关注。政府应如何制定有效的野猪伤人防控政策?这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涉及到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从科学调控野猪种群、创新防控技术手段,到完善防控配套制度、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再到健全损害补偿机制和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和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的目标。

01

野猪伤人事件频发,防控形势严峻

2024年11月24日,陕西岚皋县佐龙镇黄兴村发生一起野猪伤人致死事件。据初步核查,陈某树等4人带猎狗上山撵野猪,猎狗追撵的野猪进入农户院子,导致76岁老人胡某翠受到攻击并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一悲剧再次敲响了野猪伤人问题的警钟。

事实上,野猪伤人事件并非个案。据国家林草局公布的数据,我国野猪数量已达200万头,在28个省份有分布,并在其中26个省份致害。从浙江杭州街头野猪伤人,到江苏南京野猪侵入高铁线路引发事故,再到北京门头沟野猪闯入居民家中,野猪伤人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02

政府积极应对,多措并举防控野猪危害

面对野猪伤人问题,各级政府积极行动,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

科学制定政策框架

早在2021年,国家林草局就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野猪危害防控工作的通知》和《防控野猪危害工作技术要点》,提出种群调控密度控制标准为南方丘陵地带2头/平方公里、北方地区1头/平方公里,以及猎捕区域、猎捕方法、猎获物处理方法等。同年,国家林草局在宁夏等14个省份启动防控野猪危害综合试点工作。

2023年6月起,野猪已从《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调出,不需再办理狩猎证进行猎捕,为致害防控工作扫清障碍。今年1月,国家林草局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工作方案》,提出分级分类开展种群调控、组建野生动物种群调控专业机构、严格猎枪猎弹配置使用管理等内容,并专门指出“将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防止出现野猪等个别物种过快增长状况”。

积极推进种群调控

各地积极探索野猪种群调控的有效途径。以宁夏西吉县为例,该县林草局发布公告招募野猪捕猎队伍,计划在县域内猎捕成年野猪300头,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捕猎队伍必须配备无人机、红外相机、猎犬等,并采取投食诱捕、围网、笼捕、猎犬猎捕等方法进行猎捕。通过遴选及公示,来自各地的6支野猪捕猎队伍及1支野猪无害化处理队伍入选。10月17日至11月6日,这6支队伍捕猎野猪37头。

加强防护设施建设

香港特区政府在野猪防控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渔农自然护理署自2021年11月起,定期捕捉并对公众构成滋扰及潜在危险的野猪进行人道处理。同时,政府还为农户提供预防野猪的设施资助,如加建坚固护栏或电围网、利用声效或灯光驱赶等,并提供实地技术支援。此外,还在农田或乡村出没造成滋扰或破坏的地点安装网络摄影机进行监察。

创新保险补偿机制

江苏南京等地积极探索野生动物致害保险制度。例如,南京市浦口区在全省率先开展试点:2022年,区财政投保20万元,实际理赔60多起、保险理赔约41万元;2023年投保40万元,实际理赔约45万元;今年同样投保40万元,目前已理赔33起、20余万元。每年总保额是500万元,人身及财产损失的单笔最高保额20万元,最常见的理赔是野猪对农作物造成的破坏。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

各地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加强野生动物防范常识的宣传。例如,通过设置教育街站、在学校及老人中心举行讲座、在不同平台播放广告、推出宣传短片等方式,提高市民对最新禁喂规定、喂饲野生动物的坏处以及遇到野猪时应对方法的认识。同时,还积极向农户普及预防野猪的方法,并提供示范设施供参考。

03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但野猪伤人防控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短缺、法律法规滞后、公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都制约了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

未来,需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整合林业、农业、公安、保险等部门资源,形成防控合力。同时,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发更有效的野猪驱赶设备和监测系统。此外,还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野猪防控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多方参与的治理体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良好局面。

野猪伤人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智慧应对。只有在保护生态平衡和保障公共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