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扎龙技艺:春节前的“龙”情蜜意
富川扎龙技艺:春节前的“龙”情蜜意
富川扎龙技艺是广西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的一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每年春节前夕,富川的村民们都会忙碌起来,制作各种精美的龙形工艺品,迎接新春的到来。这项技艺不仅展示了匠人们的高超手艺,也承载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扎龙技艺的历史渊源
富川扎龙技艺源远流长,据记载已有数百年历史。它不仅是富川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富川扎龙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扎龙的制作流程与技艺特色
扎龙的制作过程繁复而精细,需要经过选材、扎骨架、糊纸、绘画等多个步骤。以富川平地瑶扎龙技艺市级传承人陈初敏为例,他制作的草龙选用优质稻草,经过精选和特殊处理,以确保耐用性和美观性。陈初敏介绍说:“扎这个草龙选择的材料比较复杂,稻草还要经过精选,还要上防腐剂,防腐剂基本是那个原生态草木灰和茶枯。”
在制作过程中,匠人们需要先用竹篾扎出龙的骨架,再将处理好的稻草或布料捆扎上去,形成龙鳞的形状。最后,用彩纸和颜料进行装饰,使龙的形象栩栩如生。整个过程不仅考验匠人的技艺,更凝结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春节前的扎龙热潮
随着农历新年的临近,富川的扎龙艺人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陈初敏和他的家人每天从早上八点一直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只为赶制出更多精美的龙形工艺品。据统计,仅陈初敏一家在2024年就接到了十几二十条龙的订单,其中既有传统的草龙和布龙,也有创新的小草龙。
这些精美的龙形工艺品不仅在当地广受欢迎,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购买。陈初敏表示:“小草龙就是一只手可以舞起来的,可以让游客带走的小草龙,那个订单也是蛮多的,像去年的话,卖出的有几百条了,现在目前也正在赶一批小草龙出来。”
扎龙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富川县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将扎龙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吸纳到村“两委”班子,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在中学开设“瑶族长鼓舞”“舞龙舞狮”等特色课程,培育年轻一代的文化传承人。
此外,富川县还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培训班,提高公众对扎龙技艺的认识和兴趣。据统计,目前莲山镇已有11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共11项,涵盖传统音乐、传统手工艺、传统技艺以及民俗等领域。
文化意义与社会影响
富川扎龙技艺不仅是瑶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瑶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纳祥的孝道文化。在当今社会,扎龙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还能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富川扎龙技艺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新一代传承人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制作工艺,还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开发出更多新颖的产品。例如,陈初敏推出的“小草龙”就是一次成功的创新尝试,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满足了现代人对便携性和实用性的需求。
富川扎龙技艺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瑶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它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在春节前夕,富川的村民们通过制作扎龙,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传递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纳祥的孝道文化。让我们一起关注和支持这项宝贵的传统文化,让扎龙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