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炸龙节:陈初敏的传承之路
富川炸龙节:陈初敏的传承之路
在广西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莲山镇上莲塘村,陈初敏正和他的家人一起忙碌着。他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小年赶制扎龙。作为上莲塘村陈氏扎龙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陈初敏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他不仅要传承好这门技艺,还要将其传授给下一代。
扎龙技艺的传承与坚守
陈初敏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富川平地瑶扎龙技艺》的市级传承人。他从小就跟随父母学习扎龙技艺,如今已经掌握了这门技艺的精髓。扎龙主要分为布龙和草龙两种。布龙以大南竹、大毛竹、木棍、布、金纸、丝线、牛筋胶等为原料,经过160多道工序,扎制成龙头、龙身、龙节、龙尾和龙珠。草龙则主要使用干稻草进行编织。整个工艺繁杂精细,需要极高的耐心和技巧。
最难最复杂的部分就是扎龙头。不同种类的龙表情各不相同,比如文龙神态就要温和慈祥一些,而武龙就得体现出霸气、威风的神情。要扎出一条长度26米左右,能供13名舞龙师舞动标准大小的布龙,至少需要1个月的时间。
炸龙节的文化意义
富川炸龙节是当地一年一度的新春盛会,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入选了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炸龙时,人们争先恐后冲进鞭炮火光之中,穿龙肚、炸龙身,现场火树银花,五彩纷呈,预示来年风调雨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神秘而崇高的存在,象征着吉祥幸运、团结腾飞和振奋。富川炸龙节不仅是当地居民庆祝新春的重要活动,也是他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民安康的传统仪式。这项活动凝聚了富川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创新与传承
在市场低迷的那段日子里,陈初敏不仅对扎龙技艺坚守不弃,还积极创新研发,设计扎制出适合携带留念的小稻草龙工艺品,受到当地小朋友和游客的喜爱,为该县扎龙技艺传承、活跃文旅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
陈初敏的妻子说,在新冠疫情的3年中,几乎没有订单,但一家人都没有放弃,支持他扎龙。陈初敏表示,热爱可抵万难,每次看到自己扎制的龙被大家奋力地挥舞着,心里就美滋滋的。
未来的希望
如今,富川瑶族自治县共有12名扎龙技艺传承人。其中,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市级非遗传承各1名,县级民间技艺传承人10名。该县还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乡村”“非遗文化进社区”“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展示优秀历史文脉,推动传统文化传播,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范围,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繁荣和发展。
陈初敏的侄子也在跟着他学习扎龙技艺。陈初敏说:“谁也没见过真正的龙,龙更像是一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现在我的侄子也跟着我学扎龙。”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陈初敏和他的家人,以及众多扎龙技艺传承人,正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这份文化遗产,让富川炸龙节的龙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