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食味中华”带你探秘古代饮食文化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43:5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食味中华”带你探秘古代饮食文化

“食味中华——中华古代饮食文化展”正在匈牙利民族志博物馆展出,为庆祝中匈建交75周年,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匈牙利民族志博物馆共同主办,通过90件(套)珍贵文物,全面展示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01

展览内容:五大主题单元

展览分为“食自八方”“茶韵酒香”“琳琅美器”“烹饪有术”“礼始饮食”五个部分,从食材、饮品、器具、烹饪技法、礼仪制度等多个角度呈现中华饮食文化近万年的演进历程。

食自八方:食材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食自八方”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三大基本食材:谷物、肉食和蔬果。多样化的食材获取方式使得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谷物、肉食和蔬果相结合的复合型饮食结构。这种饮食结构能使人体从各类食物中获取丰富而均衡的营养成分,也充分体现了中华饮食文化多样而统一的特征。

茶韵酒香:饮品的文化内涵

第二单元“茶韵酒香”重点介绍了酒和茶两种对于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饮品。“酒如豪士,茶如隐逸”,新茶陈酒可以给饮者带来不同的美的享受,也满足了人们不同的精神需求。文人墨客书写的关于酒和茶的诗文词曲,也共同构成了博大宏富的中华酒文化和中华茶文化。

琳琅美器:饮食器具之美

第三单元“琳琅美器”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向观众呈现不同材质的饮食器具之美。中国历代饮食器具在讲求实用的同时,还始终贯穿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彩陶的古朴之美,瓷器的清雅之美,铜器的庄重之美,金银器的辉煌之美,玉器的莹润之美,都给中华饮食文化增添了艺术化色彩。

烹饪有术:烹饪技法与治国理念

第四单元“烹饪有术”主要讲述了以“蒸”“煮”“炒”“烤”为主的中国古代烹饪技法及其由古代烹饪技法引申出来的治国理政观念。中国古代烹饪技法不仅体现了先民的智慧,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礼始饮食:饮食与礼仪文化

第五单元“礼始饮食”重点阐释了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礼”其实诞生于中国古人的饮食活动中,以及饮食与音乐、舞蹈、诗歌、戏曲、杂技等诸多艺术门类的密切关系。这一单元展示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02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从分餐到合餐的转变,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在古代,人们通常采用分餐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桌。这一习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食物资源稀缺,为了公平起见,需要将食物平均分配给每个人。即使在农耕社会,这种习惯仍然延续了下来,部分是因为文化传统和礼仪的影响。

分餐制在周朝得到了固定,成为了一种礼制。贵族们在用餐时,往往会端坐在筵席之上,面前放置一个低矮的小餐桌,每人的食物都是相同的,这是为了避免任何人感到受到怠慢或侮辱。

古代分餐制的习惯也与人们的坐姿有关。在没有椅子和凳子的时代,人们通常是跪坐在筵席或榻上的,坐姿端正,双腿并拢、上身挺直,绝不允许随意的坐姿。跪坐的坐姿被认为是体现礼仪的表现,而双腿岔开、屁股着地坐着则被认为是不雅和无礼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坐姿逐渐发生了变化。南北朝时期,受到胡人文化的影响,人们开始改变坐姿,采用了垂足而坐的方式,即屁股坐在椅子上,双腿下垂着地。这种坐姿更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也更加舒适,因此很快就流行开来。

随着坐姿的变化,餐饮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到了唐朝时期,人们逐渐过渡到了合餐制,可以一起围坐在桌子周围进餐。唐代的壁画和文献中描绘了人们围坐在一起共进晚餐的情景,这标志着分餐制逐渐走向了终结。

到了宋朝,中国人完全告别了跪坐时代和分餐制,全面过渡到了合餐制。围坐一桌共进晚餐已经成为了当时的主流习惯,这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03

展览的创新与价值

本次展览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不仅展示了丰富的文物,还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绘制、3D影像等,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观展体验。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也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魅力。

“食味中华——中华古代饮食文化展”不仅是一次文物的展示,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通过这个展览,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还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礼仪文化的重视。正如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龚韬所说,这个展览“向海外观众积极传递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文化传统和生活艺术,带领观众深度领略中华饮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月19日,对于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观众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文化盛宴。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为现代生活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