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拐儿童回家后,如何重建亲情纽带?
被拐儿童回家后,如何重建亲情纽带?
2024年9月28日,被拐34年的郁豹豹将母亲拉黑,两天后,他选择在网上公布了自己与亲生父母、两个亲弟弟之间的矛盾。这一天,距离他寻亲成功刚刚过去一整年。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社会对被拐儿童回家后家庭关系重建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公安机关打拐行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寻亲家庭得以团聚,失散多年的子女回到亲生父母身边,认亲的感人画面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共鸣。然而,在寻亲成功的案例中,也有部分家庭开始面对诸如感情的建立、生活方式的融入、财产关系的确立等复杂问题。
情感重建的艰难之路
以电影《失孤》人物原型郭刚堂为例,他在儿子郭振被拐走24年后重新成为父亲。郭刚堂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与儿子的关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重建亲情。郭刚堂强调顺其自然的相处方式,并为儿子举办婚礼。他试图用接下来的人生,找回过去的24年,找回原来的郭刚堂。
但是,情感的重建并非一帆风顺。郭刚堂在采访中提到,儿子郭振很少主动提及过去的生活,父子俩几乎不谈论那些年发生的故事。郭刚堂选择将寻找郭振的资料收起来,只保留其他寻人启事,试图用洁净的清水冲淡过去的浑浊。
实际生活中的挑战
除了情感上的重建,被拐儿童回家后还面临着实际生活中的种种挑战。郁豹豹的案例中,家庭成员在直播带货过程中因佣金分配问题产生矛盾,最终导致关系破裂。这类经济关系的冲突,往往成为家庭和谐的重要考验。
此外,生活习惯的差异也可能成为家庭关系紧张的导火索。一些被拐儿童在养父母家庭中形成了特定的生活方式,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后,需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这种适应过程往往伴随着摩擦和冲突。
心理创伤的阴影
被拐儿童在回归原生家庭时,往往携带着沉重的心理创伤。西北大学教授李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成年后的被拐儿童在两个家庭的情感拉扯中感到迷茫和痛苦,自我定位失调。这种心理创伤严重影响了他们与亲生父母的亲情重建。
“宝贝回家寻子网”创始人张宝艳指出,被拐儿童在新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形成了对收养家庭的身份认同,当他们回到亲生父母身边时,需要重新建立对原生家庭的身份认同,这一过程往往充满困惑和矛盾。
寻找解决方案
面对这些复杂的挑战,专家和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专业机构和心理咨询师的介入至关重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程雷建议,生活困难的被害人及其家庭可以申请国家救助。同时,社会救助机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司法救助、社会救助可以相互协助。
其次,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是重建关系的关键。郭刚堂的故事告诉我们,耐心和时间是修复亲情的重要因素。他选择尊重儿子的选择,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段来之不易的父子关系。
最后,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也不可或缺。社区、学校、家庭应共同构建完善救助机制,为被拐儿童提供良好的保障。正如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马运瑞所建议的,建立被拐儿童安置中心,为受害者提供住宿、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被拐儿童回家后的家庭关系重建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正如郭刚堂所说:“为什么非得端着脏水让别人去看?”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洁净的、崭新的希望,为这些失而复得的亲情创造一个温暖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