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万自闭症儿童的情感真相:他们并非不懂爱
164万自闭症儿童的情感真相:他们并非不懂爱
自闭症,一个看似遥远却又触手可及的名词。据最新统计,全球约有2170万人患有自闭症,比例高达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在中国,这一数字更是惊人——约有164万名自闭症儿童,每166名儿童中就可能有一名是自闭儿。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孩子为何会表现出如此独特的行为?他们内心的 world 到底是怎样的?
清华大学鲁白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这一神秘面纱。研究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酶切障碍,导致神经突触结构与功能异常,是自闭症发病的关键因素。这一突破性发现不仅为自闭症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开辟了新途径,更为我们理解自闭症儿童的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自闭症儿童“缺乏情感”,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儿童孤独症领域的先驱汉斯·阿斯伯格早就指出,自闭症儿童的情感认知和表达与普通人群有着本质区别。事实上,他们的情感发展整体落后至少三年,某些高功能自闭症个体即使最终成为某领域的专家,其情感成熟度也可能只能达到普通青少年水平。
自闭症儿童在情感识别、表达和调节方面存在明显的落后和不足。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读懂面部表情,不会综合表情信息和情境来确认对方传递的细微情感。更令人揪心的是,他们每天都在面对社交压力和大量不可预期的事件,加上过度敏感的感知觉,使得他们的情绪压力超负荷,容易受到情绪问题的困扰。
以焦虑为例,这是自闭症儿童情绪困扰中最常见的表现。当常规作息或原有计划发生改变时,他们会感到极度不安。而过度的焦虑会显著影响他们的灵活应对能力,因难以抑制和调节过于强烈的情绪,他们可能会反复回忆和体验负性情绪相关事件,却几乎不会描述和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痛苦并寻求帮助。
抑郁和强迫行为也是自闭症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他们因不被理解和接纳,在社交上和生活适应上做出很多无谓的尝试而疲惫不堪,会体验到消极和无意义感,变得更退缩独处。与此同时,因为确认和描述情绪的能力欠缺,其抑郁情绪可能通过更为原始的攻击和外化的行为表现出来,而被误认为是愤怒和冲动。
值得注意的是,自闭症儿童的特殊兴趣和刻板行为往往被误解。这些行为并非简单的“怪癖”,而是他们调节情绪的重要方式。当他们快乐时,可能会表现出不成熟或奇特的特征,而令周围人难以感同身受甚至被误会。因调节情绪的方法非常有限,他们可能会以沉迷于自己独特的兴趣或独处来平复和调节情绪。这会让他们更退守和独处。
电影《海洋天堂》为我们呈现了这样的问题。影片中,李连杰饰演的父亲患了肝癌,晚期,痛起来天昏地暗,就在身边的患有孤独症的儿子文章却浑然不知,因为他没注意到。孤独症患者想要「正常」地生活,很困难。这部电影用很多细节让这种困难为我们正视。
面对这些可爱又令人揪心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专家建议,首先要理解他们的情绪特征,不要轻易下“缺乏情感”的结论。其次,要建立逻辑理性的情绪管理策略,帮助他们识别和表达情绪。例如,可以使用情绪温度计帮助他们确认和表达情绪的程度:“如果……(某事情),你会多么快乐/悲伤/愤怒(如:1到5星程度进行选择)?”此外,还可以依托他们的特殊兴趣,以作画、音乐等方式表达情绪。
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包容和支持也至关重要。不要因为他们的行为与众不同就疏远他们,反而应该多靠近、多理解。在沟通时,要尽量使用简单直接的语言,避免复杂的比喻和暗示。同时,要警惕社会上关于“治愈自闭症”的虚假信息,目前自闭症尚无特效药物根治,任何声称可以“根治”的疗法都值得怀疑。
理解自闭症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更需要一颗包容的心。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这些特殊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加理解、接纳和充满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