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上海中心大厦:基础施工的技术创新与突破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12:1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上海中心大厦:基础施工的技术创新与突破

上海中心大厦,这座矗立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摩天大楼,以632米的高度成为中国第一高楼、世界第三高楼。其建设过程中,基础施工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为这座超级工程的稳固奠定了坚实基础。

01

钻孔灌注桩工艺:超高层建筑的“定海神针”

上海中心大厦首次在3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钻孔灌注桩工艺。这一工艺首先在土壤中钻孔,然后放入钢筋笼,并用混凝土灌注,形成坚固的桩基。为了提高桩基的承载力,工程还采用了桩底注浆工艺,使得桩基的极限承载力显著提高,同时节省了工程造价。

02

超深基坑:全球罕见的工程奇迹

上海中心大厦的主楼基坑深达34米,内径达121米,是全球罕见的超深、超大单体建筑基坑。施工人员将基坑分为主楼区域与裙房区域两个分区进行施工,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03

高强度混凝土:建筑稳固的“钢筋铁骨”

上海中心大厦地基使用的混凝土标号为C80,这是当时中国强度最高的混凝土之一。这种混凝土具有出色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够确保地基的稳定和安全。在修建地基时,使用的都是高标准的混凝土。

04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精准控制水化热

上海中心大厦的底板有11000多平方米,长宽100多米,厚度有两层楼那么高,足足有6米。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时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如果温度过高,可能会引起混凝土的开裂和强度下降。因此,为了控制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冷却措施,如使用冷却水管、预冷骨料等,以降低混凝土的温度,确保混凝土的质量,这些操作在普通民房的建造上都见不到。

05

BIM技术:数字化建造的“智慧大脑”

在设计阶段,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提前发现并解决了大量潜在的碰撞点,进一步优化了建筑结构和抗风性能。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还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错误和返工,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06

阻尼器:抗风抗震的“定楼神器”

上海中心大厦配备了世界上最重的摆式阻尼器,它还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叫“上海慧眼”。这是一个重达1000吨的摆球,由12根长25米的大钢索吊在大厦内部,通过反方向运动抵消大楼的晃动,确保大厦在强风天气下的稳定性。阻尼器也有抗震的能力,特别是遇到地震横波的时候,减震效果很明显。

07

仿生学设计:与自然和谐共生

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仿生学设计,整体外形类似DNA的双螺旋结构,每上升一层角度扭曲接近1度,整体扭曲角度达120度。它能通过涡旋脱落效应有效减弱风力对建筑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它能减少风力载荷约24%!

上海中心大厦的基础施工,不仅展现了中国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也开创了世界超高层建筑的新纪元。其创新性的施工技术和精细化的项目管理,为全球建筑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