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城天然气涨价,广州水价拟涨30%,公用事业改革提速
130城天然气涨价,广州水价拟涨30%,公用事业改革提速
近期,内地公用事业价格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多地出现水电燃气涨价现象,引发社会热议。本文将通过梳理中国公用事业的定价机制,对比现行收费标准与国际水平,分析涨价原因及其对通胀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平衡政府补贴、企业收费及居民付费的关系。
涨价原因:四大因素驱动
近期,居民部门的水电燃气等公用事业价格出现集中上涨。据统计,超过130个市县发布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的通知或文件,居民燃气价格涨幅在5%至10%左右;广州举行水价上调听证会,居民水价涨幅在25%至30%左右;安徽也进一步优化峰谷分时电价。此外,四条高铁动车线路开始实行灵活定价机制,价格有升有降,目前部分票价上限的涨幅约为10%至20%。
此次集中涨价背后主要有四点原因:
缓解财政压力: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减税降费等政策导致财政汲取能力下降,适当推动公用事业价格上调,能够减轻地方政府的补贴支出负担。
成本上涨:公用事业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在上一轮全球通胀周期,上游能源价格大幅增长,但成本上涨难以带动销售终端调价,多数城市燃气公司利润受损。2023年以来,能源价格虽有所回落,但仍高于疫前水平,公用事业企业仍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
盈利不稳定影响公用事业企业履行设备更新、管道维护等社会安全责任: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前提在于投资成本能顺利疏导至终端售价,否则公用事业企业参与设备更新改造动力不足。
顺应公用事业价格改革要求:公用事业价格改革意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打破民用端价格刚性,合理疏导上游成本,近期多地调整公用事业价格符合上述改革方向。
市场影响:对通胀作用有限
从市场影响来看,涨价对通胀的作用有限,但将带动公用事业企业盈利逐步修复。数据显示,水电燃气约占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权重的4.7%,高铁约占CPI权重的0.12%至0.14%,本轮公用事业涨价环比合计影响CPI上涨不到0.01个百分点,同比影响约0.02个百分点。公用事业涨价对通胀的影响有限。
对居民影响:整体有限,但需关注低收入人群
从对居民的影响看,公用事业涨价的整体影响有限,但或对低收入人群造成一定冲击,在经济下行期有必要同步给予支持。截至2022年底,居民人均水电燃气现金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为2.7%,水电燃气支出增长10%,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仅增加0.27个百分点。按照全国居民收入五等分分组,对于低收入居民和中等偏下收入居民来讲,水电燃气支出增加10%,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分别增加1.14和0.51个百分点。
对企业影响:带动企业利润逐步修复
对公用事业企业来讲,涨价带动企业利润逐步修复。2024年以来,中国能源价格偏弱运行,带动成本下降,叠加部分地区公用事业涨价,2024年1至4月,公用事业企业营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长40.8%。
全球视角:政府指导价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从全球视角看,多数国家采取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对公用事业定价,并通过市场调节和财政补贴等方式保供稳价。在定价机制上,全球主要国家对公用事业价格严格管控,并在能源价格波动较大的时期采取价格抑制措施,包括补贴、减税等。但同时也通过设置价格上限等方式,给予市场主体部分定价权,为其减轻突发的成本上涨压力。
中国改革方向:增加市场付费比例
中国公用事业价格改革通过增加市场付费比例,充分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过去中国公用事业低价格、高财政补贴的定价机制使价格不受供求关系和成本控制,严重背离其价值,导致公用事业供给滞后于社会需求。近期公用事业涨价通过增加市场付费比例,不仅是对过去公用事业收入成本倒挂现象的纠偏,还将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政策建议:平衡短期和中长期问题
针对此次公用事业涨价,专家建议需要平衡短期和中长期问题,短期要避免收缩效应、避免对中低收入人群冲击,中长期要坚持要素市场化改革方向。
短期措施:
- 设立针对低收入群体的能源专项补贴
- 执行阶梯涨价
- 为低收入群体更换节能设施
- 优化水电燃气供应企业管理水平
- 规范涨价程序,强化与市场的主动沟通
中长期措施:
- 继续完善公用事业价格形成与传导机制
- 坚持要素市场化改革方向,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本文原文来自大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