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首部喜剧《锁麟囊》:融汇艺术创新与传统美德
程砚秋首部喜剧《锁麟囊》:融汇艺术创新与传统美德
京剧《锁麟囊》是程派艺术的代表作,由著名戏曲作家翁偶虹编剧,程砚秋首演于1940年。该剧以山东登州和莱州为背景,讲述了富家女薛湘灵和贫女赵守贞之间的感人故事。该剧不仅展现了程派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创作背景:程砚秋的喜剧尝试
《锁麟囊》的诞生源于程砚秋的一个大胆想法——创作一部喜剧。在程砚秋的艺术生涯中,他以《金锁记》《鸳鸯冢》《青霜剑》《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等悲剧作品闻名。翁偶虹为他创作的第一个剧本《瓮头春》也是一部悲剧。程砚秋意识到,如果继续只演悲剧,他的艺术风格可能会显得过于单一。因此,他向翁偶虹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请求:“能不能排一出适合我演出的喜剧?”
翁偶虹回忆说,程砚秋给他拿出了《剧说》中记载的“赠囊”故事。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蕴含着丰富的戏剧可能性。在程砚秋的鼓励下,翁偶虹开始了剧本的创作。程砚秋对剧本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建议,两人反复推敲剧本和唱腔,最终创作出了这部经典之作。
艺术创新:打破传统格式的束缚
在创作《锁麟囊》的过程中,程砚秋展现了他作为艺术家的创新精神。他希望打破京剧传统的“七字句”“十字句”格式,尝试使用长短句的唱词格式。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京剧的表现形式,也为程砚秋提供了更大的表演空间。
例如,在“盘问”一节中,薛湘灵回忆往事时唱道:“轿中人必定有一腔幽怨,她泪自弹,声续断,似杜鹃,啼别院,巴峡哀猿,动人心弦,好不惨然。”这段唱词使用了长短句的形式,既保持了京剧唱腔的韵律美,又增加了情感表达的层次感。程砚秋设计的唱腔婉转优美,让观众百听不厌。
另一个创新是“三让椅”的桥段设计。在剧中,赵守贞通过一系列问题确认薛湘灵的身份,每确认一步,就让薛湘灵的座位更靠近上座。这个设计不仅增强了戏剧冲突,也让舞台呈现更加活泼自然。程砚秋认为,这样的设计能让“场上的人物就会动起来了”,使剧情更具感染力。
思想内涵:传统美德的现代意义
《锁麟囊》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艺术创新,更在于它所传达的深刻思想内涵。该剧通过薛湘灵和赵守贞的故事,展现了仗义怜贫、感恩图报等传统美德。
薛湘灵从满腹骄矜的富家女,到赠囊助人的善良少女,再到遭遇不幸的落难者,最终在赵守贞的帮助下重获新生。她的精神升华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善有善报”的道德观念。赵守贞则展现了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她不仅没有忘记薛湘灵的恩情,还在薛湘灵落难时伸出援手,帮助她一家团聚。
这些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锁麟囊》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该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乐于助人,懂得感恩。这种价值观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与发展:程派艺术的薪火相传
《锁麟囊》不仅在程砚秋时代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当代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作为程派第三代京剧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张火丁的演出将该剧的艺术魅力推向了新的高度。她不仅继承了程砚秋和赵荣琛两位前辈的唱腔和神韵,还融入了自己的独特体悟,使该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程派第四代传习人李林晓在张火丁的指导下,也成为了《锁麟囊》的优秀传承者。她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多次举办个人专场演出,获得了各界一致好评。李林晓表示,跟随张火丁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心灵治愈的过程”,是“艺术和人格的洗礼”。她希望通过演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喜爱京剧艺术。
《锁麟囊》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该剧不仅展现了程派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它依然能够引起观众的强烈情感共鸣,成为京剧舞台上的一棵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