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年度关键词“抽象”!网络狂欢背后,是年轻人用“抽象”文化应对压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年度关键词“抽象”!网络狂欢背后,是年轻人用“抽象”文化应对压力?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65688.html

近年来,一种名为“抽象”的文化现象异军突起,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逐渐渗透到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当代文化景观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从网络世界的热门话题到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从明星们的新奇行为到普通大众的日常调侃,抽象文化的身影随处可见。它仿佛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解锁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和生活态度,让人们在看似荒诞无稽的表象下,找到了共鸣与乐趣,也为我们理解当下年轻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那么,这股“抽象”之风究竟是如何兴起的?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又为何能够如此深刻地吹进年轻人的心里,对他们的生活产生诸多影响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抽象文化的奇妙世界,探寻其背后的故事与奥秘。

抽象文化的兴起与蔓延

2015 年 9 月 1 日,李赣在成都街头烧烤摊宣布 “抽象工作室” 正式成立,在此之前的两年间,他频繁使用 “真的抽象” 这一口头禅,并通过创新性的直播方式在互联网崭露头角,成功将自己与 “抽象” 一词紧密绑定,成为 “抽象文化” 的早期代言人。彼时的抽象文化尚在雏形阶段,充满了攻击性,是一种存在于小众圈层的亚文化,主要用于表达违背正常人期待、反抗主流文化以及解构权威的态度,其表现形式多为直播间内的 “说脏话”、骚扰女主播以及与粉丝激烈对骂等,以嘴臭攻击为主的抽象话在当时的互联网空间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抽象文化迎来了关键的发展节点,药水哥和带篮子等网络主播的出现,使得抽象文化开始突破原有的小众圈层,走向更广泛的大众视野。药水哥通过和粉丝对喷 “您配吗” 长达 7 小时以及在直播间表演 “行为艺术”,如学狗叫、摇耳朵、吐舌头、歪头做鬼脸等方式制造节目效果,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虚无且无意义的快乐;带篮子则凭借 “打工人” 和 “大专人” 等一系列输出,精准地触动了大众的内心。“打工人” 一词更是在 2020 年被《咬文嚼字》编辑部评选为年度十大流行语,其最初源于带篮子对生活的自我安慰与调侃,后来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成为众多打工人的自我调侃与身份认同的象征。这些主播的行为共同凝聚了抽象文化的精神内核,即追求无意义的快乐以及通过自嘲和自我安慰的方式消解生活中的迷茫和困苦,至此,抽象文化真正成型,并呈现出一些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点,如对看似深刻实则值得推敲的主流观念的叛逆和背反,以及在无法改变外部现状的情况下,以自嘲向内舔舐伤口。

抽象文化在当下的多元呈现

全民网络狂欢

在 2024 年,抽象文化已全面渗透到网络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网络狂欢。无论是在社交媒体的日常交流中,还是在明星的行为表现里,都能看到抽象文化的身影。向佐从武术硬汉形象转变为 “向朵花”,穿着妻子郭碧婷的衣服,甚至穿着向太的睡袍走红毯,直播中尝试女装、化浓妆等行为,完全突破了传统男性形象的束缚,其搞怪行为符合抽象文化中不循规蹈矩的特质,引发了全网的关注与模仿。杨幂的代言广告也常常成为网络热梗,如溜溜梅版 “你没事吧” 和华为手机版 “三折叠,怎么折,都有面” 等,经她演绎后迅速掀起全民模仿秀,广告也因此变成了热门段子。这些明星的 “抽象行为” 不仅展示了抽象文化的影响力,也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其中,使得抽象文化在网络空间中愈发活跃。

在日常网络对话中,抽象表达更是无处不在。面对不想继续的微信聊天,人们会选择 “有事先坐飞机走” 这样幽默荒诞的方式结尾;看到古早味道的视频,会评论 “这视频小时候抱过我”;当囊中羞涩却又对新款 iPhone 16 心动时,会调侃 “真的不喜欢,苹果就是苹果,苹果石榴,违背了我喜欢苹果的初衷” 等。这些看似无厘头的话语,正是抽象文化的典型表现,其核心在于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废话文学以及通过巧妙援引当下娱乐热点或事件,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和表达的含混性产生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即所谓的 “抖机灵”。而且,抽象的范畴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表达,一切不按套路出牌、不遵循普通习惯或规范的行为都被纳入其中,例如网友们将生活中的意外和琐事用抽象的方式重新解读,创造出独特的 “梗” 来应对各种情境,从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构建起了一种充满乐趣和创意的交流氛围。

性别差异下的演变

值得注意的是,抽象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性别差异与演变。以往,抽象文化的定义权和参与权主要被男性用户所垄断,其表现形式和内涵也多围绕男性视角展开,常常需要扶持出如孙笑川、药水哥、带篮子等文化偶像(或反偶像)来完成 “抽象” 的价值表达。然而,在 2024 年,女性用户开始积极投身于抽象文化的大众化浪潮中,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在小红书等平台上,女性用户通过 “疯狂星期四”“亚比群体”“diss 谢帝” 等话题和行为,展现出了她们心目中的抽象文化,即一种互联网上空虚状态下的群体性参与的无厘头幽默感,通过跟风模仿、批量复制以及与梗文化、土味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抽象文化景观。这种由女性用户参与构建的抽象文化,抛弃了男性用户以往那种 “寄生” 式的抽象行为,转而以集体行为取代文化偶像的身份,进而制造出群体认同。这种性别差异下的演变,使得抽象文化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进一步拓展了其在不同群体中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抽象文化对年轻人的意义与价值

情绪宣泄与自我保护

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生活在高房租、低薪水、职场内卷等重重压力之下,抽象文化成为了他们反击生活、宣泄情绪的有效方式之一。在面对各种困境和负面情绪时,年轻人无需通过激烈的对抗或长篇的抱怨来表达内心的不满,而是借助抽象文化中的幽默与调侃,以一种轻松、安全且隐晦的方式释放压力。例如,当被繁重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时,回复领导 “收到” 的同时,心里暗自吐槽 “刚弹了你脑门”,这种幽默的内心戏不仅能让年轻人在不引发冲突的前提下悄然释放情绪,还体现了他们对压迫性工作环境的一种微妙抗议。又如,面对生活的不公,一句 “老天爷你赏我的饭怎么是黄磊做的?” 看似荒诞无厘头,实则是年轻人对现实无奈的一种诙谐表达,通过这种抽象的幽默,他们能够从困境中暂时跳脱出来,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减轻心理负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幽默是一种强大的情绪调节工具,帮助年轻人在高压环境中保持心理平衡,构建起一种新的自我保护机制,使他们在不被外界察觉的情况下,守护自己内心的一片宁静。

群体归属与社交连接

抽象文化还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归属感和社交连接方式。在虚拟的社交空间中,抽象文化打破了年龄、性别、地域等界限,创造了一个充满乐趣和自由的交流环境。当年轻人刷到一个抽象贴并被其中的内容逗笑时,打开评论区,往往能看到无数与自己心境契合的回复,这种共鸣让他们瞬间感受到自己并非孤单一人,而是属于一个庞大的、有着共同兴趣和幽默细胞的群体。通过分享和参与抽象文化相关的内容,如 “梗” 的创作与传播,年轻人能够轻松地与陌生人建立起联系,形成一种无形的社交纽带。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一个有趣的抽象表情包或段子可能会迅速在朋友之间传播,引发一轮又一轮的互动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人际关系得以加深,社交圈子也不断扩大。这种基于抽象文化的社交互动,让年轻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种温暖而有趣的社交体验,满足了他们内心对情感交流和群体认同的渴望。

抽象文化的未来走向与思考

主流文化的收编与融合

尽管抽象文化最初以亚文化的形式出现,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和独立性,但随着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被主流文化收编和同化的趋势。商业平台和主流媒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通过对抽象文化的提取、改造和重新定义,使其逐渐符合主流价值观和商业利益的需求。例如,抖音上的 MCN 蜂群文化将 “抽象” 作为旗下达人的特点,制造预期反差的娱乐效果以追求流量,但在这个过程中,抽象文化隐含的抗争性被削弱,变成了一种单纯的娱乐手段。小红书将 “抽象” 列为年度关键词,并将其定义为 “用无厘头来调剂日常,用插科打诨戏谑人生”“面对意外和困境时选择以轻松、反转的方式一笑而过”,这种定义使得抽象文化更加正能量化,被纳入了主流文化所倡导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范畴。主流媒体对 “打工人” 一词的重新解读和泛化,也是抽象文化被主流文化收编的典型案例。原本起源于对打工生活艰辛的自嘲与呐喊的 “打工人”,在传播过程中被明星、高收入群体等广泛使用,其内涵逐渐模糊,成为了一种全民皆可使用的身份标识,失去了最初的批判性和独特性。然而,这种收编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互动过程。虽然抽象文化在被主流文化收编的过程中改变了自身的部分特质,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主流文化。例如,主流文化在吸收抽象文化的幽默、创意等元素后,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从而增强了自身的吸引力和传播力。这种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趋势,将在未来继续塑造抽象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发展形态,使得两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共同构建出更加多元、包容的文化生态。

适度与平衡的重要性

在抽象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关注其适度性和平衡性。尽管抽象文化为年轻人提供了诸多益处,如情绪宣泄、社交连接和创造力表达等,但如果过度沉迷或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在一些正经的讨论和求助帖子下,过度的 “玩抽象” 可能会干扰正常的沟通和信息交流,导致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此外,抽象文化中的一些幽默和调侃如果不注意分寸,可能会伤害到他人的感情,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年轻人在享受抽象文化带来的乐趣时,需要把握好度,明确其使用的边界和场合,避免因过度追求抽象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责任和人际关系。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抽象文化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但它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更为根本和可持续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文中所述,走出房间亲近大自然、旅行、与朋友面对面聚会、独处阅读或冥想等方式,对于缓解压力、恢复内心平静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年轻人应该在 “玩抽象” 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培养多样化的情绪调节策略,以实现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抽象文化从最初的小众亚文化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广泛的文化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它在为年轻人提供独特的生活乐趣和精神寄托的同时,也在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中不断演变和发展。我们需要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抽象文化的兴起与变迁,引导其在适度、平衡的轨道上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年轻人的成长和社会文化的繁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