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运营公司如何玩转“一带一路”
中欧班列运营公司如何玩转“一带一路”
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项目,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重要物流通道。从2011年首次开行至今,中欧班列累计发送货物超870万标箱、货值超3800亿美元,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3座城市,开行万列所需时间由起初的90个月缩短为现在的7个月,年运输货值从2016年的80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567亿美元。货物品类由开行初期的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等IT产品,逐步扩大到服装鞋帽、汽车及配件、日用百货、食品、木材、家具、化工品、机械设备等53大类5万余种产品。
中欧班列的成功,离不开运营公司在商业模式上的不断创新。以霍尔果斯口岸为例,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推进数字化通关系统,班列通行时间已从先前的12个小时缩短至6个到8个小时。信息化手段为中欧班列快速通关提供了技术支撑。95306“数字口岸”系统能够自动抓取进出口货物、企业、运输工具等信息,并通过铁路数据专线连接海关。在列车到达口岸前,相关信息就已传递到口岸。同时,“铁路快通”模式的实施,让班列到达口岸后可直接放行,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
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运营公司通过固定开行班期和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了货物24小时内完成集结和相关手续的办理。客户能像买火车票一样为货物下单。作为丝路的起点,西安国际港站同样在提升集结功能上下足了功夫。据了解,西安国际港站近年来着力打造集线位、仓储、加工、配送于一体的铁路现代物流基地。历经3次扩能改造,西安国际港站货物线增加9条,堆场扩充11万平方米,装卸能力提高30%,堆存、装卸、编发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如今,西安国际港站共有线路59条,功能更加完备,已建成货物作业区、物流园区、业务办理区。目前,中欧班列(西安)日均开行15列左右,意味着每天平均100分钟就有一趟中欧班列在西安国际港站开出或抵达。
中欧班列的运营模式创新不仅体现在通关和集结效率的提升上,还在于其独特的多式联运模式。例如,新疆生产的番茄酱通过中欧班列铁海联运方式运往意大利,相比全程海运节省了时间和成本。丁治平算了一笔账,如果全程走海路,需要从天津港出发绕过好望角,一个集装箱到达意大利的花费超过5000美元,而使用中欧班列铁海联运大概只需要花费4200美元。从时间成本来看,前者大约需要两个半月,后者只需要30天到35天。
中欧班列的成功还体现在其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上。十余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依托中欧班列、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等,从开放的“后卫”变成“前锋”。2013年至2022年,中西部地区外贸占全国比重从13.5%提升至19.2%。陕西榆林、山西吕梁等内陆城市的首开班列,为当地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新机遇。这些城市借助中欧班列,逐步摆脱了地理位置带来的限制,打开了面向全球市场的窗口。
中欧班列不仅是一条物流通道,更是一条文化亲善使者。中国传统文化产品由此走向世界,欧洲文化元素也传入中国,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构建多元文化交流桥梁,促进共同繁荣。中欧班列的成功还体现在班列开辟了我国内陆地区向西开放的黄金通道,对内陆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中欧班列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未来将进一步强化国际协调机制,推动班列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和更高安全性方向发展。在跨境物流领域,中欧班列将不断创新,通过优化路线和提升技术水平,打造更为智能化、绿色化的运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