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张威解析荨麻疹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名中医张威解析荨麻疹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荨麻疹,中医称之为“瘾疹”,最早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中医认为,瘾疹的发生与六淫、表虚不固、脏腑失调等密切相关。历代经典对荨麻疹多有阐述,如《金匮要略·水气病邪脉证并治》言“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诸病源候论·风骚身体瘾疹候》曰:“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若赤疹者,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热结成赤疹也……脉浮而洪,浮即为风,洪则为气强。风气相搏,瘾疹身体为痒。”古代医家认为风、寒、湿邪等外感六淫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风邪善行而数变,为百病之长,为荨麻疹发病的核心病机。《医宗金鉴·疹门》:“瘾疹者,乃心火灼于肺金,又兼外受风湿而成。发必多痒,色则红赤,隐隐于皮肤之中,故名曰瘾疹。”认为本病非风邪可致病,脏腑内部失调也可以导致发病。中医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进行辨证论治,标本兼顾,调节气机变化,恢复人体正常状态。
免疫系统与荨麻疹的关系
中医认为,荨麻疹的根本原因在于脏腑失调及气血运行不畅。《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说,人体正气虚弱时,外邪容易侵入,导致疾病发生。在荨麻疹的发病过程中,免疫系统的失调是关键因素之一。中医通过辨证施治,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荨麻疹的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御机制,当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时,容易引发各种过敏反应,包括荨麻疹。中医治疗荨麻疹时,注重调理免疫系统,通过中药和针灸等方法,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具体方法
内治法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荨麻疹可以分为风寒型、风热型、湿热内蕴、血虚风燥和瘀血阻络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
风寒型:皮疹表现为色淡或白,遇寒或风吹则加剧,得热则减轻,冬季加重,夏季减轻。好发于四肢暴露部位。王玉玺认为风寒型荨麻疹营卫不和是内因,寒邪袭表为外因。王老认为此病本虚标实,用玉屏风合桂麻各半汤加减治疗。两方相合内调营卫,外散风寒。大便秘结加大黄,痒重加白鲜皮、僵蚕、浮萍。汗出过多加浮小麦、煅龙牡、五味子。魏雪飞用消风散合当归四逆汤:羌活、防风、荆芥、薄荷、僵蚕、蝉衣、川芎、茯苓各9 g,陈皮厚朴各6 g,人参10 g,当归10 g,桂枝10 g,细辛10 g,通草6 g,芍药10 g,炙甘草6 g,大枣10 g。消风散方中羌活、防风、荆芥、薄荷都是祛风散邪通络;僵蚕、蝉蜕息风止痉,陈皮、厚朴力气宽中,畅中焦之气,薄荷、茯苓、通草三药上中下化湿,调理三焦津气。川芎活血通络。人参壮正气,驱邪外出。
风热型:风团颜色鲜红,瘙痒剧烈伴有灼热感,遇热加重,或伴发热,咽痛,苔薄黄,脉浮数。该类型发病急骤,瘙痒、灼热难忍,全身均可出现。若侵袭喉头黏膜,易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引起喉头水肿,导致窒息而危及生命。王胜运用消风散加减来治疗,处方:荆芥20 g,防风12 g,知母12 g,胡麻12 g,当归20 g,苦参6 g,石膏12 g,生地12 g,苍术12 g,蝉蜕12 g,牛蒡子12 g,小通草6 g,甘草6 g。风热偏盛身热、咽痛者加金银花、连翘,心烦口干者加玉竹、百合。瘙痒难耐者加地肤子、白鲜皮。偏于风热患者口服汤药,行针挑拔罐治疗1次。患者1周后复诊,皮损面积减少,剧痒感觉减轻,咽喉肿痛好转。李心宽应用复方白鲜皮汤治疗风热型荨麻疹,方药组成:白鲜皮30 g,地肤子30 g,苦参9 g,金银花15 g,连翘12 g,黄芩9 g,生地黄15 g,牡丹皮15 g,赤芍15 g,丹参15 g,当归9 g,生甘草9 g,加减情况:若风团迅起迅退,瘙痒明显等风邪较明显者,加用荆芥、防风、徐长卿等;发热明显者,加用生石膏、牛蒡子、栀子等;恶风、多汗者,加黄芪、白术;恶寒明显者,加用桂枝、白芍;兼有湿邪者,加薏苡仁、车前子等;影响睡眠者,加首乌藤、茯神。门诊中搜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中药复方白鲜皮汤加减口服,对照组以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口服,7天为一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进行疗效对比观察,治疗组痊愈率为63.3%,显效率为86.7%。彭云香应用自拟散风苦参汤治疗,方药组成:苦参、大黄、防风、玄参、黄连、黄芩、栀子、菊花各15 g,甘草10 g。2周后皮疹全部消退,3月后随访无复发。
湿热内蕴:症见迅速出现消退的风团块,发病伴有腹痛,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甚则恶心,呕吐,舌苔黄腻,脉滑数。刘智鹏运用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减治疗湿热蕴结型荨麻疹:苦杏仁10 g (后下),豆蔻10 g (后下),薏苡仁30 g,法半夏10 g,滑石10 g,厚朴10 g,白鲜皮15 g,地肤子15 g,通草10 g,淡竹叶15 g,蝉蜕10 g,炒僵蚕10 g,酒大黄10 g,姜黄10 g,茯苓皮15 g,冬瓜皮15 g。体现上下分消走泄之法,调理周身内外之气机,三焦得以运化,兼以疏风散热,使表里内外之湿热得化,达到宣上焦、畅中焦、渗下焦的目的。杨书杰运用当归拈痛汤治疗湿热型荨麻疹:当归12 g、羌活6 g、防风10 g、升麻6 g、葛根15 g、白术10 g、苍术10 g、苦参30 g、黄芩10 g、茵陈15 g、甘草6 g、猪苓10 g、泽泻10 g、党参15 g,日一剂水煎服,10天为一个疗程,随症加减,热重加双花、蒲公英,湿重加薏苡仁、车前子、竹叶,有积滞者加大黄等消导药。该方升阳泄浊,服药后症状大减。杨素清治疗该病采用乌蛇驱风汤(《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方中乌梢蛇、蝉蜕搜风剔邪,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祛风燥湿,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解毒,金银花、连翘、甘草疏风清热解毒。伴舌苔厚腻,口干者加木瓜、枇杷叶等;伴舌苔黄腻,情绪激动时风团骤起者加龙胆草、苦参、茵陈蒿、生牡蛎、柴胡等;舌质紫暗,风团暗红明显者加威灵仙、白僵蚕、丹参等活血通络化瘀。患者5个月以来全身散在红色风团,饮酒后瘙痒剧烈,服药20余剂后诸症若失。
血虚风燥:王蕾将76例血虚风燥型荨麻疹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消风散(药物组成:生地黄20 g,白鲜皮15 g,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0 g,荆芥10 g,防风10 g,独活10 g,柴胡10 g,薄荷6 g,蝉蜕6 g,大枣6枚)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总有效率76.3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白三烯水平均水平较本组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15.79%,对照组复发率50.00%,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奥敏等人认为该病机多为阴虚血热,心阴不足为发病关键,因此治疗强调补养心阴以调神,选方除四物汤外,重用生地黄、玄参、麦冬、百合等养心调神,并选用赤芍、丹参、牡丹皮活血通脉,荆芥、防风、蝉蜕祛风散邪,方证相应,效果颇佳。
瘀血阻络:乔保均认为病情在3年以上者,患者不分时段,昼夜均出,夜晚尤甚,伴心烦易怒,大便干结,舌质暗红,有瘀点,脉沉涩。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疏风通络,方用四逆散合桃核承气汤化裁。药用柴胡、枳实、白芍、桃仁、大黄、桂枝、芒硝、火麻仁、白蒺藜、夜交藤、鸡血藤,酌加全蝎、僵蚕疏风通络。
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在治疗荨麻疹方面也有显著效果。例如,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有效缓解瘙痒和肿胀。常用的穴位包括合谷、曲池、血海和三阴交等。研究显示,针灸可以调节自律神经、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对于过敏性及压力引起的荨麻疹都有良好效果。
放血疗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外治方法。通过在特定穴位如大椎、肺俞、血海、曲池、膈俞等处进行刺络放血,可以快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和红斑。但需要注意的是,放血疗法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以避免感染等并发症。
预防与调养
除了药物治疗外,改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荨麻疹复发也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压力管理:压力是诱发荨麻疹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正念练习、瑜伽或深呼吸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压力水平,减少荨麻疹的发作频率。
饮食调整:避免食用常见的过敏原,如海鲜、坚果、牛奶和鸡蛋等。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的摄入,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降低炎症反应。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避免使用刺激性的皮肤护理产品。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
适度运动: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但应避免过度劳累,因为过度疲劳可能诱发荨麻疹。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优势在于其整体调理和个性化治疗。通过辨证施治,中医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荨麻疹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中医强调从根源上调理身体,改善体质,从而达到长期控制病情的目的。现代研究也证实了中医疗法的有效性,例如“清血散”方剂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的总有效率达85.7%,症状改善率超过92%。因此,对于荨麻疹患者来说,中医治疗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重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