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现象下的美国山火,真相揭秘
拉尼娜现象下的美国山火,真相揭秘
2024年9月,美国加州橙县附近突发山火,一夜之间迅速扩大至9000英亩,导致数千名居民被迫撤离。这场被称为“机场火灾”的事件起源于Trabuco峡谷口附近的一个遥控模型飞机小型机场,因公共工程队作业时产生的火花引发。大火导致野火烟雾弥漫,空气质量急剧下降,相关警报持续多日,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日常生活。受火灾影响,Saddleback Valley联合学区的Robinson和Trabuco小学以及Corona-Norco联合学区的部分学校宣布停课,以保障师生安全。
这场山火并非孤立事件。2024年10月,西尔弗拉多大火进一步加剧了该地区的危机。这场大火始于圣地亚哥峡谷路和西尔维拉多峡谷路一带,迅速蔓延至2000英亩,迫使约6万名居民紧急疏散。当时正值加州经历极端干燥天气,风力助长火势,给消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的背后,是一个复杂的气候系统——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变冷的现象,它通过改变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分布,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具体来说,拉尼娜现象会导致东太平洋高压增强,将干燥气团南下,与西海岸低涡的强风交汇,从而在北美西部形成极端干燥和强风天气。这种气象条件不仅为山火的爆发创造了理想环境,更让火势在短时间内难以遏制。
近年来,拉尼娜现象的频繁出现已经多次导致类似的极端天气事件。2025年1月8日,美国加州洛杉矶北部郊区再次突发大规模山火,火势凶猛蔓延,迅速威胁到周边多个社区的安全。受极端干燥和强风天气的双重影响,火灾难以控制,当地气象部门罕见地发布了“特别危险”等级的山火警告,要求周边超过三万人强制撤离。火场浓烟弥漫,火光映红了夜空,许多居民被迫连夜离开家园。
这场山火发生在当地一天中最不利的时段,强风刮起,大气湿度几乎降至极限,为火势蔓延提供了温床。消防部门全力以赴,但火场面积不断扩大,扑救形势严峻。更令人担忧的是,根据超级计算机显示,随着高压进一步东进,1月9日的天气条件比8日更加恶劣,更加干燥的气流和强风可能使火情进一步恶化。许多道路被封闭,大量居民面临流离失所的困境。
对于在洛杉矶及周边地区生活的华人朋友,此时务必提高警觉,随时关注山火动态和撤离指令。在撤离过程中,请务必优先保证自身安全,必要时放弃不重要的物品,用最快速度前往指定的安全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正在不断显现。这场山火不仅影响了美国本土,还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近期,东太平洋异常气候模式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北美。这个异常的偶极子通过引发西风带震荡,带来了显著的“上下游效应”,并正在对全球气候系统施加深远影响。
在北美西部,干燥和大风导致山火肆虐,而在其下游的大西洋和欧洲地区,湿冷气流则可能导致暴雨或雪灾。对于东亚地区而言,这一西风带震荡正在加剧我国未来一周的气温波动。冷空气频繁南下,与暖湿气团相遇,形成复杂的天气格局。预计未来10天,我国将至少经历2次强冷空气过程。
近年来,“XX年一遇”的高温、暴雨、寒潮似乎频繁了不少,“极端天气”这个曾经略显生僻的气象专业名词也逐渐被公众熟知。国家气候中心1月19日发布2023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台风“杜苏芮”北上引发京津冀罕见暴雨洪涝、春季沙尘过程陡增、辽苏皖遭遇强龙卷等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极端天气均在列。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历史重现率低于10%或打破历史极值,并造成显著灾害性影响的天气气候现象统称,主要表现为发生频率低、事件强度强、社会影响大。尽管屡见报端的“XX年一遇”表述缺乏科学性,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的确在发生变化,呈现频发、广发、强发和并发趋势。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表示,2023年赤道中东太平洋经历了“三重”拉尼娜向中等强度厄尔尼诺的快速转变。我国暖干气候特征明显,极端天气频发强发,出现诸多破纪录事件。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新闻公报,正式确认2023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对中国和全球来说,2023年都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年份。气候异常也引发了全球各地高温热浪、干旱、暴雨洪涝、台风/飓风和森林野火等诸多气象灾害。”贾小龙说。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发生次数多、影响区域广、强度增加,创历史纪录、无前兆突发性事件增多。区域性极端强降水、大范围极端高温热浪、持续性极端骤旱、高影响极端寒潮等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并在社交媒体引发讨论,不少公众时常感觉“气候不正常”。
通常,极端事件给公众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2023年初夏,华北、黄淮地区连续遭遇5轮高温热浪过程,累计有22个国家级气象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北京、天津超70%以上面积出现40℃以上高温。7月29日至8月1日,受“杜苏芮”残余环流与地形抬升等共同影响,京津冀地区出现历史罕见极端暴雨,河北临城县累计雨量最高达1003毫米,相当于当地两年的降雨量。
“回顾历年发布的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暴雨洪涝事件入选50余次,干旱、台风、高温、低温雨雪冰冻事件等累计入选均在20次以上,这些特点基本可以反映出我国极端天气的变化趋势。”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副主任李修仓说。
为什么极端天气不再罕见?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日益成为新常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全球气候变暖。研究表明,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导致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强度、空间范围及持续时间发生改变。
“研究显示人类活动对极端温度变化和高温热浪事件的影响信度最高,其次是极端干旱和强降水。”李修仓说,全球每升温0.5℃,将造成极端热事件(包括热浪)频次和强度明显增加。
去年12月,我国出现有记录以来同期最强的寒潮天气,多地低温和积雪创下新纪录,公众感到被“速冻”。为什么气候变暖下,寒潮还这么强烈?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表示,由于北极海冰快速融化,冬季北极地区上空大气吸收热量,北极对全球增暖的放大效应凸显,大气不稳定性加剧。大气呈现南北向环流特征,冷气团偏离极区位置,使得高纬度强冷空气容易向南侵袭,出现所谓“暖北极、冷欧亚”现象。
事实上,全球变暖会影响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通过海-陆-气等相互作用,影响不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规律。从趋势上看极端暖事件的确在增加、极端冷事件在减少,但极端冷事件的强度并未减弱。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极端天气都是全球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我国地形地貌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气候持续变暖将加剧我国区域性气候风险。贾小龙表示,未来我国平均气温将继续上升,总体看增幅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大;极端强降水和重大干旱事件仍呈增加态势。
我们每个人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者,也是气候变化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受害者。专家表示,为更好应对和防范极端天气,防灾减灾救灾统筹协调机制和分级负责的保障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公众也要提高自身对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的认知,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了解政府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含义,包括需要采取何种应对措施以及附近的避灾场所分布信息等。”贾小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