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熊猫数量达1900只,国际合作助力保护成效显著
全球大熊猫数量达1900只,国际合作助力保护成效显著
近日,全球熊猫伙伴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国家林草局局长关志鸥宣布全球大熊猫圈养种群已达757只,野外种群增至1900只。这一消息令人振奋,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大熊猫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也彰显了全球合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保护成就:从1100到1900的跨越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持续加大大熊猫保护力度,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大熊猫栖息地受保护面积从139万公顷增长至258万公顷。得益于此,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的升级版
2021年10月,中国在川陕甘三省的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区划总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保护了70%以上的大熊猫栖息地,连通了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这一举措不仅为大熊猫提供了更广阔、更连通的生存空间,也为8000多种伴生野生动植物打造了安全的栖息之所。
科技赋能:守护国宝的智慧力量
科技在大熊猫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红外相机监测,科研人员能够实时掌握大熊猫的活动情况。据统计,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现有野生大熊猫约1340只,红外相机监测到的野生大熊猫痕迹点距108国道最近仅50米。在四川片区,布设的7830个红外相机监测点位,收集数据量达730余万条,为科学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际合作:共筑保护屏障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全球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友谊使者。自1994年以来,中国遵循《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定,以长期合作研究方式与国外相关机构开展大熊猫国际保护合作。目前,中国已与20个国家的26个机构开展了大熊猫保护合作研究,合作期间成功繁育成活大熊猫幼仔41胎68仔,全球圈养数量达到728只。
未来展望:应对新挑战
尽管大熊猫保护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气候变化、栖息地破碎化等挑战。未来,大熊猫保护工作将重点聚焦大熊猫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大熊猫栖息地和野外种群保护,提升调查监测能力,助力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同时,积极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旗舰物种和伞护物种的科研与保护合作交流,促进中外民间交流,增进中外人民感情。
全球熊猫伙伴大会的召开,不仅是对过去保护成就的总结,更是对未来保护工作的展望。大熊猫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其保护工作不仅关乎一个物种的存续,更关乎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大熊猫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