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公益守护行动”三年修复2.4万亩,为大熊猫建“绿色走廊”
“青山公益守护行动”三年修复2.4万亩,为大熊猫建“绿色走廊”
2024年10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美团青山计划联合多家公益商家代表深入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开展野外巡护和栖息地修复体验活动。这一行动不仅为大熊猫栖息地的改善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当地社区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
“青山公益守护行动”:社会力量汇聚保护合力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一场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生态保护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美团青山计划联合多家公益商家,通过“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为这片神秘的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
“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旨在通过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改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更多野生动植物。这一行动不仅为生态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带动了更多人关注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泥巴山廊道:为大熊猫“缝合”破碎的栖息地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的泥巴山廊道,一场持续三年的生态修复工程正在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面貌。泥巴山廊道是连接大相岭山系和邛崃山系的关键通道,但由于108国道及其沿线的人类活动干扰和森林采伐,这里一度成为大熊猫种群交流的“基因孤岛”。
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管护总站监测队队员杨韬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化。他介绍道:“过去,由于道路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大熊猫很难在这片区域自由移动。但现在,经过持续的生态修复,这里已经成为它们安全的‘绿色走廊’。”
据统计,荥经管护总站在泥巴山廊道范围内已完成约2400亩示范区改造,造林50000余株。这些努力正在显现成效:2021年以来,红外相机多次在该区域记录到大熊猫“母带仔”的同框画面,表明大熊猫种群的交流和繁衍正在逐步恢复。
创新保护:社会力量汇聚保护合力
在荥经县的山路上,一块块展示牌记录着社会各界参与大熊猫保护的故事。其中,“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冷箭竹修复示范区”项目尤为引人注目。这个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联合相关企业资助的项目,不仅为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带动了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
截至2024年上半年,荥经片区已完成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改造7000余亩,栽植本土乔木树种近10万株。这些成果的背后,凝聚着公益组织、科研机构、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
2024年5月,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又启动了“点碳成林”二期项目。该项目将通过研发自然教育课程、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活动,进一步促进国家公园生态价值的转化。
社区参与: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在荥经县龙苍沟镇发展村,村民们正享受着“旅游饭碗”带来的实惠。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优势,发展村打造了远近闻名的“熊猫民宿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同样受益的还有荥河镇烈士村。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发展起了生态旅游产业。村民杨广乐在岗家山红色教育基地找到了新工作,每月能领到3000元的工资,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荥经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旅游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不断提升大家的生活幸福指数。”
如今的荥经县,不仅保护了大熊猫,还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故事。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将成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的又一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