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包拯》:一部还原宋朝文化与司法制度的古装悬疑剧
《少年包拯》:一部还原宋朝文化与司法制度的古装悬疑剧
《少年包拯》是一部2023年上映的古装悬疑剧,讲述了少年包拯在进京赶考途中侦破天下奇案的故事。该剧不仅展现了包拯独特的个人魅力,还细腻地还原了宋朝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让观众仿佛穿越回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时代。
宋朝文化的细腻还原
《少年包拯》在展现宋朝文化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从名画还原到服饰复刻,从礼仪规范到非遗文化表演,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真实和精致。
该剧严格按照《清明上河图》原画作进行复刻,等比还原了121个宋朝生活场景,复原了152处原画建筑体,呈现了21条街道,连建筑屋脊、房梁的弯曲弧度等细节都精确呈现。主城区的房屋、虹桥、漕船、摊档等均一一重现,如虹桥的无墩而拱设计,横跨碧波之上,精巧至极,剧中许多场景都与其息息相关,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北宋的繁华市井之中。
剧中人物的服饰以宋代书画为美学标准,尽可能复刻宋朝服饰、面料的制式,如女角色身着的“抹熊+褙子”,男服饰色彩则以低饱和度的蓝、绿、灰、棕等颜色为主,体现宋人衣袍素雅、返璞归真的审美情调。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中展现出宋朝的礼仪规范,如见面作揖等礼仪动作,都经过精心设计和严格要求,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文化素养和社交礼仪。
剧中有立春文人雅集的场景,文人墨客们弹琴作诗、挥毫落纸,展现出宋代文人的高雅情趣和文化素养,以及当时的文化交流和艺术氛围。此外,该剧还邀请非遗表演艺人出演,复原了响堂唱菜、点茶文化、濮阳大弦戏及药发傀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瓦子里的赤膊戏、骷髅幻戏图、眼药酸等表演形式,让观众感受到宋朝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
该剧在道具制作上也展现了精湛的工艺,如造船工艺、古籍文书制作等,通过道具和场景的展示,让观众了解到宋朝的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在服装设计和道具制作上运用了苏绣与缂丝工艺,演员所穿的服饰上有精美的刺绣图案,一些织物道具也采用了缂丝工艺,其色彩鲜艳、针法细腻、图案逼真,展现了宋代织绣技艺的独特魅力。剧中在一些场景中出现了宋代的传统乐器演奏,如古琴、古筝、笛子等,通过演员的演奏展示,还原了当时的音乐表演形式和风格,体现了宋代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有像剪纸、糖画等民间手工艺也有所呈现,这些手工艺品在剧中作为街头巷尾的常见元素出现,不仅丰富了画面,也让观众感受到宋代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和生活气息。
司法制度的真实展现
在展现古代司法制度方面,《少年包拯》也做出了值得称赞的努力。与传统“包公戏”中虚构的特殊道具和庭审礼仪不同,该剧更注重展现宋朝司法制度的真实面貌。
在“包公戏”以及后来衍生出的许多影视文学作品当中,包拯的刚正不阿、不惧权势,都是他的重要特点之一。小到平民百姓,大到达官贵胄,甚至是连皇亲国戚在内,只要触犯法律,那么他就将严惩不贷,真正做到了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也是包拯受人爱戴的原因之一。
想要做到这一点,单单凭借他的官职是完全做不到的,毕竟比他官职更高的人还有许多,在有心之人的驱使下,会对他查案造成很大的困扰。于是为了使包拯的形象更加光辉,也为了让他将那些“有身份”的人抓捕归案,包拯手中有了一样“神器”,那就是“上斩昏君,下斩佞臣”的尚方宝剑。凭借着这宝剑,让包拯有了先斩后奏的权利,因此他在破案的过程中无往而不利。
可是尚方宝剑是明朝万历年间才有的“产物”,至今为止都没有任何关于宋朝时期赏赐、使用尚方宝剑的先例。因此别说包拯使用尚方宝剑了,他可能连见都没见过这个“神器”。
除了尚方宝剑之外,在戏曲以及影视文学作品中,包大人的开封府中,还有三样御赐的“神器”,那就是“青天三铡刀”。在《三侠五义》中,这三口铡刀乃是宋仁宗钦赐,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但凡有着这三口铡刀在此,就可以享受先斩后奏之权。《铡美案》中,包拯之所以能够惩戒除恶、为民伸冤,除了他有一颗不畏强权之心外,更重要的就是依赖于这三口铡刀。陈世美贵为驸马,纵使真的想要将他问罪,也需要走很繁琐的流程,而在这段时间内,陈世美有太多的机会可以逃脱。因此,为了将陈世美,绳之以法,包拯不得不动用“青天三铡刀”中的龙头铡,将陈世美就地问斩。
可是根据史料记载,我国历朝历代中都没有将铡刀列为行刑工具的先例,所以这“青天三铡刀”,也很有可能是后人编撰出来,为了增添“包公戏”的剧情效果的道具。
除了尚方宝剑与御赐铡刀之外,在“包公戏”中,包拯还有另外一样“法宝”,那就是丹书铁券,也就是宋朝时期的免死金牌。在“包公戏”中,包拯常常凭借着免死金牌,出入各种机要重地,同时调派人手、行使特权、也离不开他手里的这块牌子。诚然,在宋朝的的确确是有丹书铁券这样的物品的,但是丹书铁券在宋朝并未得到广泛地使用,而且在李重进等人事发后,丹书铁券就被集中销毁了。之后更是鲜有听闻皇帝赏赐丹书铁券的消息,直到明朝之后,免死金牌才再度出现。在宋朝,其实丹书铁券是非常受到民众排斥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可能在别的朝代被当成了一句口号,但是在宋朝时期,却是所有人们眼中的基本观念。既然皇帝犯了错都要受到惩罚,那么凭借着一块“牌子”就可以朝令夕改,岂不是太过儿戏了吗?因此在“包公戏”中,包拯所使用的丹书铁券,极大程度上也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综上所述,在“包公戏”中,人们所看到的的“尚方宝剑”、御赐的“青天铡刀”以及“丹书铁券”,都与包拯没有太大的关系,完全是后人杜撰出来,增添戏剧效果的,而宋朝时期,几乎是没有“特权”物品的。
在庭审礼仪方面,该剧也避免了传统戏曲中的夸张表现。在大宋《洗冤录》等多部司法文献记载中,并没有找到任何跪审的记录,反倒是有很多被告是站着接受审案。该剧在展现庭审场景时,更注重还原历史真实,避免了过度戏剧化的表现。
《少年包拯》通过这些努力,不仅展现了包拯的个人魅力,也让观众对宋朝的文化和社会风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该剧在还原历史细节和展现古代司法制度方面的用心,使其成为一部值得一看的古装悬疑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