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卡游戏风靡校园,小心孩子掉坑
烟卡游戏风靡校园,小心孩子掉坑
近期,一款名为“烟卡”的游戏在中小学校园中悄然走红,孩子们纷纷沉迷其中。然而,这款看似简单的游戏却暗藏危机,不仅可能导致孩子们身心健康受损,还会分散他们的学习注意力,甚至引导他们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家长们务必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并制止孩子沉迷烟卡游戏的行为,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什么是烟卡游戏?
烟卡游戏的主要玩法是将香烟包装上的卡片作为游戏道具。参与者通常会蹲坐或趴在地上,双手鼓起,用空掌心拍击地面,如果烟卡被掌风击中翻面,则该玩家可以将烟卡收入囊中。这种游戏在短视频平台的推动下愈演愈烈,多次成为网络热搜的焦点。
烟卡游戏为何如此流行?
社交属性:不少孩子表示,身边有同学玩“烟卡”,自己也“随大流”跟着玩,不玩“烟卡”可能会被视为不入流、不时髦。
经济属性:不同品牌的“烟卡”根据稀有度和价格可以交易换算。赢得稀有卡,是一些孩子玩“烟卡”上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替代效应:有的家长为了防止孩子沉迷电子游戏,也不反对孩子玩“烟卡”。
烟卡游戏的危害
影响学习:孩子上课不再专心听课,一心就盼望着放学后玩游戏,容易导致游戏成瘾。有些孩子还会在课堂上偷偷折叠“烟卡”,或与同学交换“烟卡”、交流游戏过程等,严重影响课堂学习的专注度和严肃性。
卫生问题:为了搜集“烟卡”,有些孩子会向吸烟的人索要、在路上寻找丢弃的烟盒、甚至到垃圾桶翻找等,卫生堪忧。
诱导吸烟:我国广告法严禁烟草广告,旨在保护公众免受烟草危害。然而,“烟卡”游戏却成为变相传播烟草信息的载体,让孩子记住香烟的品牌,甚至对吸烟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增加他们未来尝试吸烟的可能性。
价值观扭曲:收集烟卡可能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吸烟是一种时尚或成年标志,影响其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观念的形成。孩子还会以谁拥有好的“烟卡”而炫耀,形成攀比心理。
资源浪费与不良竞争:有些孩子可能会为了收集更多、更稀有的烟卡而产生不必要的花费,甚至引发偷窃、欺凌等不良行为,破坏校园和谐氛围。
赌博倾向:拍“烟卡”游戏存在输赢关系和“押注”行为,正是这种过程所带来的刺激与快感,让孩子们沉迷其中,这无异于赌博。青少年学生心智还未成熟,而这种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烟卡”游戏无疑会歪曲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小埋下赌博的不良意识。
如何预防孩子沉迷烟卡游戏?
学校层面:加强校园常规管理,营造无烟环境,禁止学生在校内进行“拍烟卡”游戏。开展利于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
家长层面: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孩子安全意识,并引导其了解“烟卡”游戏成瘾的危害,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制诱惑能力,让孩子主动远离“烟卡”游戏,自觉做到不收集、不攀比、不玩耍。加强陪伴成长,多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可以带着孩子到广场、书店、图书馆等场所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精神享受和文化滋养,引导他们参与积极健康的课外活动,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坚持以身作则,不在孩子面前吸烟。疏导教育为主,对于已经进行“拍烟卡”游戏的学生,家长要耐心教育,解释其危害,想办法帮助孩子走出沉迷,也可通过其他运动或益智游戏逐步代替。
社会层面:相关部门应确保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烟草销售网点,经营者需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的标志。对于线上线下的烟卡销售行为,监管部门都有必要依法依规及时加以规制,不能听之任之。
专家建议
专家指出,“烟卡”游戏的流行,已经脱离了原本单纯的卡牌类游戏,衍生出了等级、收集、交易等经济属性,使不少孩子沉迷其中。这类游戏还会潜移默化地让青少年提前认识烟草、接触烟草,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烟卡”具有烟草广告的元素,在接触和认识众多卷烟品牌后,未成年人未来吸烟的可能性更高。研究显示,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吸烟的量越大,烟草对身体造成的危害也越严重。而生产、展示、销售“烟卡”,诱导未成年人购买使用,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广告法等法律。
让青少年远离“烟卡”游戏,需要加强引导,疏堵结合。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专家倡议禁止将“烟卡”携带到校园,禁止在校园玩“烟卡”游戏。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需要随时了解动向,遏制不良倾向,立规矩、防沉迷,不给孩子玩“烟卡”创造条件。当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禁止“烟卡”不是禁止青少年玩游戏。我们鼓励青少年在健康、益智、适度的游戏中成长,丰富课余生活,促进全面发展。学校和家庭都应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引导他们参加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等健康有益的活动,自觉抵御“烟卡”等潜在有害游戏的诱惑。通过积极正面的引导,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多元、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拒绝烟草,守护健康。希望社会各界持续关注青少年控烟问题,让青少年远离“烟卡”游戏。有关部门要守土有责、加强监管,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严格监管互联网平台隐性烟草营销,严格控制影视剧吸烟镜头……同时,大力建设无烟学校、无烟家庭,倡导无烟文化,为青少年远离烟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