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24小时叙事里的唐朝悬疑 masterpiece
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24小时叙事里的唐朝悬疑 masterpiece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古诗,曾引发无数文人的遐想。然而,马伯庸却从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关于权力、欲望与人性的故事。在《长安十二时辰》中,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将一个看似平凡的历史细节,演绎成一部扣人心弦的历史悬疑小说。
历史与想象的完美融合
马伯庸在创作《长安十二时辰》时,采用了他所倡导的“历史可能性小说”理念。这种创作手法的核心在于找到古今连接点,让当代读者在阅读历史小说时,能够产生共鸣和代入感。正如马伯庸所说:“当代读者阅读历史小说关注的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历史与自己的连接点。”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马伯庸巧妙地将唐朝的长安城设定为故事背景,通过细致入微的历史考证,还原了唐朝的市井生活、官僚体系和军事制度。同时,他又大胆地展开想象,构建了一个充满悬疑和惊险的故事框架。这种历史与想象的完美融合,不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唐朝的长安城,还能从中看到与现代人相似的情感和挣扎。
紧张刺激的情节设计
《长安十二时辰》最引人入胜的地方,莫过于其紧张刺激的情节设计。马伯庸采用了类似美剧的快节奏叙事方式,将整个故事浓缩在十二个时辰(即一天)之内。这种时间限制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紧迫感,还迫使主角张小敬和李必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一系列艰难的选择。
马伯庸善于将主角置于绝境之中,然后让他们通过智慧和勇气寻找脱身之道。这种“绝境—脱困”的循环,不仅让读者时刻保持紧张感,还能在每次脱困后获得成就感。正如一位读者在豆瓣上评价的那样:“马伯庸不断地把主角放在绝境之下,找出一条脱身之道。这样做的好处是高潮迭起,作者写起来也一定脑力全开,酣畅淋漓。”
立体鲜活的人物塑造
《长安十二时辰》的成功,离不开马伯庸对人物的细腻刻画。他塑造的角色不仅有血有肉,还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崔器为例,这位陇右出身的边军将领,怀揣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因能力和胆识有限,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
崔器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有志之士的困境。他们出身寒微,没有显赫的家世和过人的智慧,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勇气去改变命运。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的理想往往显得那么脆弱和渺小。这种对普通人命运的深刻洞察,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沉浸式氛围的营造
《长安十二时辰》之所以能够吸引读者,还在于其出色的氛围营造。马伯庸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细节刻画,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唐朝的长安城。无论是繁华的市井街道,还是阴暗的地下通道,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真实感和代入感。
此外,马伯庸还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和节奏控制,营造出紧张、悬疑的氛围。例如,在描写狼卫潜入长安城的情节时,他通过缓慢的节奏和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迫感。而在描写张小敬和李必追捕狼卫的场景时,他又通过快速的节奏和紧凑的情节,让读者的心跳加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这场生死追逐之中。
创作技巧的总结与启示
《长安十二时辰》的成功,离不开马伯庸精湛的写作技巧。他善于运用快节奏的叙事方式,保持故事的紧张感;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出立体鲜活的人物;同时,他还注重历史细节的考证,让故事充满真实感。这些技巧,对于有志于小说创作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然而,马伯庸也提醒读者,创作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改进的过程。他建议写作者多读经典文学作品,从中汲取灵感和技巧。同时,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和题材。正如他在一次采访中所说:“食物可以更好地呈现农耕民族、海洋民族、游牧民族等不同群体迥异的生活方式、性情表达、民俗文化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对于想要创作历史小说的读者来说,马伯庸的经验尤其值得借鉴。他强调,历史小说的创作不仅要注重历史细节的考证,更要关注人性的描写。因为“无论身处哪个国家、哪个文化圈,人们珍视的东西基本一致:对家庭的关心、对亲情的眷恋、对友情的渴望、对自我成长的表达……”这些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才是历史小说能够打动读者的关键。
《长安十二时辰》不仅是一部精彩的历史悬疑小说,更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创作教科书。通过学习马伯庸的创作技巧和理念,我们不仅能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还能从中获得对人性和历史的深刻洞察。正如一位读者在豆瓣上所说:“《长安十二时辰》适合喜欢看美剧的人,这样的节奏和信息量正适合,而信息的历史魅力也让笔者对原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