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男子三支血管严重阻塞,专家提醒:这些习惯可预防冠心病
50岁男子三支血管严重阻塞,专家提醒:这些习惯可预防冠心病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脏疾病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隐患,而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据统计,香港近半人口为心臟病高危者,而心臟病病發前,大多無明顯症狀,不少患者病發前仍不知患病。专家提醒,通过科学的预防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
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发的一系列病变,常常表现为胸痛、气短、心慌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患者可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后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一般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多为三到五分钟,休息后可自行好转。典型的胸痛通常表现为一种压迫感或者紧缩感,有时也可呈现为烧灼感,但一般不会呈现针刺感或刀割感。疼痛部位位于胸骨后或偏左侧,有时向左臂、颈部或下颚放射。
冠心病患者若冠状动脉因各种原因出现急性缺血,如斑块破裂、斑块表面血栓形成、血管痉挛、远端栓塞等,会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其高危症状通常包括剧烈的胸痛、胸闷或不适感,往往持续时间较心绞痛时明显延长且伴随着出冷汗、恶心、呕吐、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濒死感。这时,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等药物往往效果不佳,因此一旦出现类似症状,应立即前往就近医院就诊。
值得注意的是,心肌梗死的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尤其在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中,表现可能较为轻微或不典型。因此,对于有心血管病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的患者,或存在家族遗传因素的高龄人群,更应该警惕这些症状的出现。
冠心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冠心病的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息息相关:
高血压:长期的高血压不仅会增加心脏负担,还会对血管壁造成损害,促使动脉硬化。定期测量血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以及遵医嘱服用药物,可有效控制高血压,从而降低发生冠心病的风险。
高血脂:特别是高胆固醇,与冠心病直接相关。通过选择低脂饮食、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适度运动以及药物治疗等手段,可有效控制血脂水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冠心病,因为高血糖可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通过规律的血糖监测、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和药物治疗等,可有效预防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生。
吸烟:直接损害血管的主要因素,戒烟是预防冠心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肥胖:与冠心病的风险密切相关,保持适当的体重、规律的运动和健康的饮食,可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此外,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更容易患病,虽然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了解家族史有助于更早地进行心脏健康监测,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如何预防冠心病?
对于冠心病的早期预防,有许多可供参考的策略:
科学的饮食和营养:科学的饮食不仅能为心脏创造良好环境,还能降低冠心病发生概率。均衡的饮食结构包括低糖、低脂、适量减盐、高纤维、适度摄入优质蛋白等要素。要避免高糖和高脂食物的摄入,每日脂肪摄入不超过10克,盐摄入不超过5克。富含纤维的食物有助于降低胆固醇。
规律的运动:规律的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从而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游泳和骑自行车等,能提高心肺功能,力量训练有助于改善代谢和心脏适应能力。在开始新的运动计划前,建议咨询医生的意见,特别是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应逐渐增加运动强度。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冠心病“和平共处”。足够的睡眠、戒烟、适度饮酒和有效的压力管理都能降低冠心病风险。适度的社交活动有助于维持健康平衡的心理状态。
定期体检:通过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实施早期干预,能有效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冠心病预防成功案例
50岁的Benson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大约10年前患上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加上父亲因心肌破裂不幸离世,所以他一直关注心臟健康問題。然而,他近数月经常心口不適,今年身体检查时发现心电图出现異常,最终在7月获转介到公院排期;但由於屬「非緊急情況」,故需要排到2024年1月才可看症。至9月Benson仍感不適,最終經公司醫生安排於10月檢查,發現心臟3條主要血管出現不同程度阻塞,其中一條更達99%。
幸运的是,Benson通过“通波仔手術計劃”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该计划为心臟病患者提供檢查、治療、康復及社區支援,如今已幫助數千人進行“通波仔”手術。Benson在同月获安排诊症并完成了“通波仔”手術。医生术后表示,Benson其中一條血管阻塞高達99%,另外兩條亦分別有中等及輕微阻塞,情況危急,遂於數日內立即安排手術治療,其術後恢復情況良好。
Benson坦言,当时几乎命悬一线,幸获相关计划帮助救回一命,方令家庭免于不幸。作为家庭支柱,他担心自己出事,家人不知何去何从。而公立医院除了等候时间极长外,手术费用对普通家庭而言,无疑亦是一大负担;幸而透过“通波仔手術計劃”,可以用最快速度、最实惠价格完成手术,坦言计划 “救我哋全家”。
香港亚洲心脏中心血管科主任、心脏科专科曾子欣医生指出,高血壓及高膽固醇屬常見心臟病高危因素,而本港過去數年,心臟病死亡率亦一直上升,至今已達10年來高位。而全港約44.9%屬心臟病高危者、15至84歲人口中,分別有51.9%人患高膽固醇、29.5%人患高血壓。
此外,心臟病亦有年輕化趨勢,本港15歲以上人口(約672.8 萬人)中,約1.6%人表示經醫生診斷患上冠心病。心臟病患病率亦隨年齡增長而遞增,85歲或以上人士高達7.7%。
曾医生强调,患上冠心病可诱发以下5大并发症,及早“通波仔”可有助减低急性病发作及死亡风险:
- 心肌梗死
- 心力衰竭
- 心律失常
- 猝死
- 血管再狭窄
香港亚洲心脏中心主任、心脏科专科林逸贤医生表示,以往年轻人病情一般较轻,但近年他们的血管病变问题已不如从前简单。2020年初至今年9月经“通波仔手術計劃”进行“通波仔”手術的1,000宗个案中,71%患者年龄介乎61至80岁,而男女比例约2.5(男): 1(女),当中年龄最小仅31岁;而个案中大部分病人心脏多条血管出现阻塞,其中约21.5%患者甚至需安裝4個或以上支架,最壞情況有病人需安裝8個支架。
林医生坦言,心臟病大多數到發病前都未必有任何徵兆,部分需進行“通波仔”手術患者被轉介至“通波仔手術計劃”時,亦不知自己出現心臟問題。他強調,不少人身體檢查時亦會進行心電圖測試,惟一般穩定心臟病患者的心電圖並無異常,需進行電腦掃描(CT)才可查出異樣;加上隨著年齡增長,逾40歲人士心臟已經「與出廠時不同」,需定期進行電腦掃描,假如出現血壓高、血脂高的初期因素,應及時求醫控制。
生銅飲食恐增患病風險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表示,不少年輕人喜愛食零食,長期攝取高鹽分及油炸食物、捱夜等,導致出現肥胖問題,恐成心臟病年輕化成因之一。
除此之外,近年不少年輕人以「生酮飲食」減肥,惟過度進食高脂肪及蛋白質食物,亦可能會導致血管阻塞,誘發心臟病問題,建議有上述習慣人士亦應要定期進行電腦掃描(CT),以確實心血管健康。
公私院醫療失衡 提供及時治療
「通波仔手術計劃」由2000年起成立,截至今年9月,已幫助數千人有需要患者。香港亞州心臟中心總經理陳文偉表示,計劃目的為彌補公立醫資源有限問題,以減少患者因輪候時間過長,導致未能得到適當治療的機會。參與計劃人士只需持本港身份證,無需醫院轉介信亦可進行手術。
「通波仔手術計劃」提供快速問診諮詢、專車接送入院、手術、術後免費門診及轉介至醫管局複診一條龍跟進服務,並提供相對實惠的心臟檢查及「通波仔」價格:
優惠價「通波仔」
$88,000於私營醫院做「通波仔」手術
只需持有本港身份證,無需醫院轉介信亦可進行手術
優惠價心臟檢查
以$4,800進行心臟電腦掃描,會見心臟科專科醫生,經醫生評估是否需做「通波仔」或搭橋手術
盼公私營醫院進一步協作 加強長者健康認知
心臟病患者大多數為長者,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李樹嫻姑娘及林逸賢醫生表示,不少長者及社會甚層人士健康意識較薄弱,平日為生計亦難以抽出時間求醫檢查,因此不少人都會忍受身體不適,直到情況惡化到難以忍受才求醫。不少長者或對主動取得相關資訊感困難,而且公院病人太多,即使複診亦難以頻密監察;加上排期困難,或令長者卻步,導致部分人病情未經發現便已迅速惡化。
「通波仔手術計劃」自成立至今,每年都會聯合多個社會福利機構,為65歲或以上長者提供醫護資源提供篩查及轉介服務,目前已有1,061長者接受免費心臟檢查等篩查服務。其中565人被發現有瓣膜性心臟病問題、3人被驗出心房顫動問題、222人被驗出高尿蛋白或有腎臟問題;另有132人於未知情況下患上較嚴重心臟病或其他疾病,獲開出轉介信,交由政府或其他私營機構跟進。
李姑娘坦言,政府今年於施政報告中力推大灣區醫療,盼可將其融入香港醫療架構,惟計劃內容未必有效鼓勵長者及早發現、治療疾病,盼公私營醫院應更進一步協作,加強長者健康及認知,輕減醫療系統壓力。
资料来源:晴报
香港近半人口为心臟病高危者,惟心臟病病發前,大多無明顯症狀,不少患者病發前仍不知患病。50岁Benson大約10年前患上三高,加上父親因心肌破裂不幸離世,故一直關注心臟健康問題。惟他近數月經常心口不適,今年身體檢查時發現心電圖出現異常,獲轉介到公院診症,排期卻需要等到明年;再經公司醫生檢查,方發現心臟3條主要血管皆出現不同程度阻塞,其中一條更達99%。最終他透過「通波仔手術計劃」,快速完成診斷及「通波仔」手術。作為家庭支柱,Benson坦言當時幾乎命懸一線,幸獲相關計劃幫助救回一命,方令家庭免於不幸。
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的手段和方法,然而,最根本的预防仍在于我们自身。无论是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规律运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还是及时进行体检和早期干预,都是守护心脏的有效手段。希望大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对心脏健康的维护中,愿我们都能以健康的体魄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