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唐代奇观的建造秘辛
乐山大佛:唐代奇观的建造秘辛
乐山大佛,这座高达71米的摩崖石刻造像,矗立在四川省乐山市三江汇流处,历经1300余年沧桑。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更凝结着唐代工匠的智慧与海通法师的坚定信念。
从镇水之愿到千年奇观
公元713年,唐代开元元年,乐山大佛的建造工程在凌云山麓正式启动。这一壮举源于凌云寺主持海通法师的宏愿。当时,岷江、大渡河与青衣江在此交汇,水流湍急,常有舟楫倾覆,造成人员伤亡。民间相传是海底海妖作怪。海通法师为镇压水患,普度众生,决心建造一座大佛。
海通法师四处化缘,募集资金。然而,一位贪官看中了这笔钱财,不断侵扰施工,索要钱财。面对威胁,海通法师坚定地说:“宁剜双目,不舍佛财。”最终,他真的剜掉了自己的双眼,以示决心。这一壮举不仅震慑了贪官,也感动了众人,使得建佛工程得以继续。
三代人的匠心传承
乐山大佛的建造工程浩大,历经三代人,耗时90年才最终完成。海通法师圆寂后,工程一度中断。直到公元739年,章仇兼琼出任益州长史,捐赠俸金并拨税款,工程才得以重启。然而,当工程进行到膝盖部位时,章仇兼琼升迁长安,工程再次停工。直到公元785年,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捐赠俸金,工程才得以继续。最终,在公元803年,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乐山大佛终于完工。
精妙绝伦的建造技艺
乐山大佛的建造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工匠们巧妙地利用山体结构,将整座山雕凿成佛像。佛像比例协调,面容庄严慈祥,细节栩栩如生。更令人称奇的是,大佛的排水系统设计精妙。在大佛的耳部、肩部和胸部,建造了一套相互贯通的排水廊道,有效防止了雨水侵蚀。清代诗人王士祯的诗句“泉从古佛髻中流”,生动描绘了这一巧夺天工的设计。
弥勒信仰的文化象征
乐山大佛之所以选择弥勒佛的形象,与唐代盛行的弥勒信仰密切相关。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象征着光明与幸福。武则天时期,弥勒崇拜达到高潮,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塑造弥勒佛像的热潮。乐山大佛的建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因此选择了弥勒佛的形象。
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乐山大佛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的杰出代表。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海通法师的坚定信念,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