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英雄气概与壮志未酬
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英雄气概与壮志未酬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句豪迈悲壮的词句,出自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句词不仅展现了辛弃疾的英雄气概,也凝结了他一生的壮志与遗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出生于1140年,正值金国统治北方时期。辛弃疾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怀有恢复中原之志。这种家国情怀深深影响了辛弃疾,使他从小就立下了报国之志。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21岁的辛弃疾毅然起兵抗金。他组建了一支2000人的队伍,后又带领部众投奔了当时山东最大的起义军领袖耿京。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很快得到了耿京的认可,被委以重任。
然而,起义军内部并不平静。义端和尚窃取军中大印叛逃,耿京震怒之下要处死辛弃疾。辛弃疾临危不乱,承诺三日内捉拿义端。他果然说到做到,亲手将义端斩首,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决断力。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耿京派遣辛弃疾出使建康(今南京),奉表归宋。辛弃疾出色完成了任务,高宗皇帝任命耿京为太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也得到了官职。然而,就在回程途中,他们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面对这一突发情况,辛弃疾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率领50名亲兵,直闯金军大营,成功活捉了张安国。这一壮举展现了辛弃疾的英勇和智慧,也成为了他人生中最传奇的一幕。
然而,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并未得到南宋朝廷的充分认可。他被任命为江阴签判,开始了仕途生涯。尽管辛弃疾多次上书献策,如著名的《美芹十论》,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对北伐抗金缺乏决心。辛弃疾的主张未能得到实施,他的军事才能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这种背景下,辛弃疾创作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开篇,展现了词人对往昔军旅生活的怀念。词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等句,通过密集的军事意象,营造出雄浑激昂的氛围,展现了词人的英雄气概。然而,词的结尾“可怜白发生”却透露出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悲凉。
这句“醉里挑灯看剑”之所以打动人心,不仅在于其豪迈的气概,更在于它凝聚了辛弃疾一生的壮志与遗憾。辛弃疾的一生,是为国尽忠的一生,也是壮志未酬的一生。他以这句词,展现了自己对往昔军旅生活的怀念,也抒发了对现实的无奈与悲愤。这句词不仅是辛弃疾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忧国忧民心态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