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技术:情感慰藉还是伦理困境?
AI“复活”技术:情感慰藉还是伦理困境?
2024年清明节前夕,一则关于AI“复活”逝者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知名音乐人包小柏通过AI技术“复活”了已离世两年的女儿,这个“数字女儿”不仅能即时回应对话,还能为家人唱歌。这一幕既令人惊叹又让人感慨:科技是否真的能让逝者“永生”?
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看似科幻的场景正逐渐变为现实。通过深度学习等技术,人们可以基于逝者的照片和录音,生成高度逼真的虚拟形象,甚至实现简单的对话互动。这项技术不仅在个人层面得到应用,还逐渐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提供AI“复活”服务的商家已达1900余家,价格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有的商家仅需一张照片和一段录音,就能制作出动态的虚拟形象;有的则提供更高级的服务,如实时对话和定制化互动。这些产品确实为一些人带来了情感慰藉,但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和担忧。
从伦理角度来看,AI“复活”技术可能模糊生死界限,影响人们的悲伤处理机制。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依赖虚拟形象可能会延缓人们走出丧亲之痛的过程。此外,这种技术也可能改变人们对死亡的认知,让生与死在记忆中变得不再分明。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项技术还伴随着诸多法律和安全风险。从法律层面看,AI“复活”涉及肖像权、隐私权等复杂权益问题。根据《民法典》第994条,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这意味着,未经许可使用AI技术“复活”逝者,可能构成侵权。
此外,AI“复活”技术还可能成为诈骗等犯罪活动的工具。由于服务提供者无法核实“逝者”身份信息,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借此实施诈骗。更有甚者,这项技术可能被用于伪造遗嘱等违法活动,给司法鉴定带来新的挑战。
面对这些风险和挑战,专家呼吁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AI技术的发展划定明确的边界。2024年,我国出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真实准确、防止虚假信息等提出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也明确了深度合成内容的数据和技术管理规范。
尽管AI“复活”技术带来了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情感寄托方式。对于那些选择使用这项技术的人来说,它或许能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安慰。然而,正如一位专家所说:“通过AI技术与逝者‘对话’,最令人担心的是人在社群中用机器代替了自己,从而丧失了作为人存在的自主意识。”
面对这项充满潜力又充满争议的技术,我们或许应该保持审慎的态度。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要时刻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在法律和伦理的框架下,AI技术才能真正成为服务于人类福祉的工具,而不是一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