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日:警惕睡眠-觉醒时相前移障碍
世界睡眠日:警惕睡眠-觉醒时相前移障碍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人人共享”。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良好的睡眠似乎成了奢侈品。据统计,全球约有45%的人口受到睡眠问题的困扰,而在中国,这一比例更是高达38.2%。睡眠障碍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其中,“睡眠-觉醒时相前移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尤其在老年人中更为普遍。
“睡眠-觉醒时相前移障碍”是一种昼夜节律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时间和觉醒时间均比社会常规时间提前。例如,患者可能在晚上7-8点就感到困倦,而在凌晨3-4点就自然醒来,且无法再次入睡。这种睡眠模式与社会常规作息时间不符,导致患者在白天感到困倦,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潘集阳教授指出,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为重要。对于“睡眠-觉醒时相前移障碍”的治疗,潘教授建议通过调整睡眠-觉醒时间来逐步改善。具体方法包括:
规律作息:每天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不例外。这有助于调整身体的生物钟,使其逐渐适应正常的作息时间。
避免白天小睡:尽量避免白天打盹,特别是下午晚些时候。如果实在需要小睡,时间不要超过20-30分钟。
控制光照:早晨暴露在明亮的光线下可以帮助调整生物钟。晚上则应减少光照,特别是在睡前一小时内避免使用电子设备。
适度运动:定期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步走或游泳,但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
除了上述方法,改善睡眠环境和生活习惯也至关重要。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提供的十点科学建议包括: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使用遮光窗帘,保持室温在16-20℃之间。
选择舒适的床上用品:使用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床垫和枕头。
避免咖啡因和酒精:尤其是在睡前6小时内避免摄入。
规律饮食:避免睡前2小时内进食,特别是油腻或辛辣食物。
放松身心:睡前进行放松活动,如热水浴、阅读或冥想。
如果尝试了上述方法仍无法改善睡眠,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睡眠专家可以通过多导睡眠监测等手段,评估睡眠状况并提供针对性治疗方案。
世界睡眠日的主题提醒我们,健康睡眠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关注自己的睡眠质量,采取积极措施改善睡眠,共同追求“健康睡眠,人人共享”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