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家:肌少症治疗重在调理脾胃,针灸运动双管齐下
中医专家:肌少症治疗重在调理脾胃,针灸运动双管齐下
随着年龄增长,许多人开始面临肌少症的问题。中医师提醒,肌少症是一种因多重原因导致肌肉质量下降、肌肉功能减弱、身体功能表现差的慢性骨骼肌肉系统疾病,除了依靠中医治疗调理外,还可以通过阻抗运动来强化肌力。
中医如何看待“肌少症”?
中医师林怡君指出,在中医理论中,肌少症被归类为“痿症”。《黄帝内经》中提到痿症的症状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等。而《素问·痿论》中也提出,治疗痿症的核心思想为“治痿独取阳明”,其中阳明指的是脾胃系统及其经脉。
脾胃与肌肉的关系密切,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只有在脾气健运、气血充盛的情况下,肌肉才能丰满壮实。因此,肌少症的病变关键在于“脾”,核心病机为“脾主肌肉失司”,治疗大多从健脾论治。
中医如何治疗肌少症?
林怡君表示,中医治疗强调未病先防,治未病有利于延缓肌少症的症状。临床上常用健脾益气类的中药来治疗肌少症,如补中益气汤、八珍汤、黄芪、白术等。这些中药可以增强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通过调节肌肉相关蛋白的合成、补充营养、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炎症等机制来减缓肌少症。
除了药物治疗外,医师也会用针灸治疗,中医通常会针刺曲池穴、足三里穴等阳明经穴位,可减少肌少症患者体内的发炎细胞因子IL-6和TNF-α,增加骨骼肌的血流量,刺激肌肉收缩,进而提高下肢的肌力和肌肉质量,而足三里穴和阴陵泉穴可减少MURF-1,防止肌球蛋白的分解,以延缓肌肉萎缩的进程。
多做阻抗运动 对抗少肌少症危害
林怡君建议,阻抗运动可通过强化肌力来治疗肌少症,例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慢跑、健走等。其中太极拳以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方式,养气血、通经络、调脏腑,达到改善人体生理功能平衡的作用,是非常不错的阻抗运动选择。
由于肌少症患者的存活率较低,因此需尽可能预防或延缓症状的发生,以提高生存率。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方式,再加上阻抗运动,可有效提升肌少症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质量。
本文原文来自TVBS健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