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最新研究:恋爱时间越长,恋爱人格与日常人格差异越大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38:5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最新研究:恋爱时间越长,恋爱人格与日常人格差异越大

你是否曾经困惑,为什么自己在不同的情境下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为什么在生人面前羞涩内向,而在熟人面前却能谈笑风生?为什么在工作中严谨认真,回到家却变得懒散随意?这种现象在恋爱关系中尤为明显,很多人会发现自己在恋人面前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

这种现象其实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心理学现象。本文将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在不同情境和关系中表现出的不同性格特征,特别是恋爱中的性格变化。

社交牛杂症是如何形成的?

在很多人看来,性格是一种稳定不变的特质,比如一个外向的人无论在哪里都应该是外向的。这种观点被称为特质论,认为人格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心理学家米歇尔等人提出了“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Cognitive-Affective Personality System,简称CAPS),认为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是由认知-情感系统情境发生交互作用所决定的[1]。

简单来说,人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稳定而有机的结构。这个结构主要由五个认知-情感单元组成:

  1. 编码(encoding):是对自我、他人、事件和情境进行分类或建构的单元。不同的编码使得人们在如何认识自己、他人、事件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2. 期望和信念(expectations and beliefs):人们对行为结果和自我效能的预期与信念。不同情境下的期望和信念不同,行为也就不同。
  3. 情感(affections):涉及感受、情绪和情感反应(包括生理反应)的单元。个体所感受到的情感对社会信息加工和行为处理有重大的影响。
  4. 目标和价值观(goalsandvalues):包括目标、价值和人生计划等元素。
  5. 能力和自我调节规划(competencies and self-regulating plans):指个体潜在的行为和能力,以及影响个人行为和内部状态的计划与策略。如认知转变、认知分心、元认知策略、自我指导策略和计划等技能。

这些单元在不同的情境中被激活,产生特定的作用,从而产生了情境特异化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也就是说,个体是在其认知-情感系统和当前情境的交互作用之下,根据其对情境的解释,选择其所特有的某种稳定的行为模型来进行反应,从而导致了不同情境下性格有所出入的情况[2]。

就比如,有的人在生人面前可能是个社恐;但在熟人面前,却有社交牛×症。对此,米歇尔不主张将各个情境下的社交人格水平进行平均,而是采用“如果......那么......”的情境-行为模型来对其人格进行描述——"如果在熟人面前,那么ta是外向的;如果在生人面前,那么ta是内向的。"

而聪明的网友们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字,叫做社交牛杂症,即介于社交牛×症和社交恐惧症之间的社交模式,而这种社交模式便是慢热型人格的特征。

谈起恋爱就像变了个人?

人格的认知-情感模型告诉我们,当面对特定情境或特定的人时,我们会有不同的思考、感觉以及行为模式,因此展现出特定的性格,我们将这种特定的性格叫做关系特异性性格

我们常常听说一句话叫做“爱情使人迷失自我”,很多人在恋爱时会发现自己好像变得不像自己了,在生活工作上独立自主,却在恋人面前成了“黏人精”;对待他人谦逊有礼,在恋人面前却十分任性。

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确实存在“恋爱人格”,且随着恋爱时间的拉长,“恋爱人格”和日常人格的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3]。

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恋爱人格”和日常人格的关系。在实验中,伴侣们在一年中多次填写人格问卷,来检测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恋爱关系中的大五人格(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和神经质)分别是什么水平。

结果显示,在恋爱初期,日常人格和“恋爱人格”还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也符合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就认真负责的人在恋爱关系中也会具有较高的尽责性。

然而随着恋爱时间的拉长,参与者的“恋爱人格”较之日常人格会发生更大的变化,展现出更高的可塑性。总之,“恋爱人格”最终与日常人格表现出显著差异

具体来看,对于恋爱后的人而言,女性日常人格的神经质(一个人是否情绪化,容易紧张和焦虑)水平会下降、但宜人性(一个人是否脾气好、容易信任他人、心地善良)会提升,男性参与者的日常人格则没有明显变化。

而在“恋爱人格”中,无论男女,神经质和宜人性都表现出下降趋势——神经质降低可能是因为有恋人的陪伴和分担,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会得到消解;宜人性降低则表明,随着恋爱的深入,与之前对恋人的态度相比,我们可能会变得苛刻。当然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或许争吵与磨合是每一段亲密关系走向深入的必经之路。

可见,恋爱确实会对人的性格造成一定影响,研究也确实为恋爱中“两幅面孔”的现象提供了证据。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变化都只是统计学上呈现的总体趋势,并不代表每个人都会呈现同样的变化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发现,有的人恋爱会变得更加温柔,而有的人恋爱却会变得忧郁。这也就说明,即使性格会受到恋爱关系的影响,这个影响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

影响关系性格的因素

1.关系满意度

上述研究还探讨了关系满意度在恋爱关系中的作用。

结果发现,随着恋爱时间的延长,对恋爱关系更满意的情侣,不仅神经质降低,外倾性以及尽责性也都会有所提高,这意味着令人满意的恋爱关系可以使人变得开朗、健谈,也可以使人变得认真尽责、更自律。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一段好的关系可以使双方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健康的关系里各自都拥有未来

2.成人依恋理论

成人依恋理论假定,婴儿通过与最初的养育者反复互动形成的依恋类型会形成有关重要他人的依恋表征,由自动的和无意识的认知和情感过程组成,这些过程会成为未来人际关系的心理表征的基础。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关系性格受到早期依恋关系的影响,安全型的人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关系性格。

3.拒绝敏感性

拒绝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对“被拒绝”这件事拥有过度的焦虑预期,从而对拒绝过于敏感、过度反应。

一个高拒绝敏感性的人,总是觉得自己会被拒绝,所以会将环境中可能与拒绝有关的线索编码为真实的拒绝,而这种知觉到的拒绝(并非真实的拒绝)增强了他们最坏的担忧,并自动引发了消极的认知-情感反应[4]。这便是拒绝敏感性模型,阐明了情境线索是如何引发某种特定的认知和情感的。

所以高拒绝敏感性的个体在亲密的恋爱关系中会更加敏感、缺乏安全感,一旦吵架便很可能直接上升为“你是不是不爱我了”的怀疑与担忧。

总而言之,虽然我们面对不同的关系和情境时可能会有不太相同的性格,但那都是我们。大可以坦然接受不同情境下不一样的自己,并努力追求更好的自己。

亲密关系与自我认知

亲密关系中,人们总能表现出那个隐藏在各种社会要求下的,最真实和本初的自己。我们在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参考文献:

[1] Mischel, W., & Shoda, Y. (1995). A 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theory of personality: reconceptualizing situations, dispositions, dynamics, and invariance in personality structure.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2), 246.

[2] Mischel, W., Shoda, Y., Pervin, L. A., & John, O. P. (1999). Integrating dispositions and processing dynamics within a unified theory of personality: The cognitive-affective personality system.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2, 197-218.

[3] Bühler, J. L., Wrzus, C., Weidmann, R., Wünsche, J., Burriss, R. P., & Grob, A. (2021). Hard-working in general but lazy at home? Generalized Big Five traits and relationship-specific traits in romantic couples over tim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92, 104087.

[4] 杨慧芳, 郭永玉. (2006). 从人际关系看人格——认知-情感系统理论的视角. 心理学探新, 26(1), 13-17.

本文原文来自京师心理大学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