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白居易的科举逆袭:从默默无闻到一举成名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32:0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白居易的科举逆袭:从默默无闻到一举成名

白居易初到长安时,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书生。据记载,贞元十五年(799年),28岁的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文来到长安,希望能在这座繁华的都城闯出一片天地。然而,初来乍到的他并不被看好。

一天,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文去拜谒当时著名的诗人顾况。顾况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曾任著作郎等职,对后辈诗人有提携作用。当顾况看到白居易递上来的名帖时,不禁戏谑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句话既是对白居易的调侃,也道出了长安生活的艰辛。

然而,当顾况翻开白居易的诗文集,读到那首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他的态度立刻发生了转变。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被这首诗的意境和气势所震撼,不禁赞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顾况的赞赏对白居易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在顾况的提携下,白居易的诗名开始在长安城中传扬开来。更重要的是,这次投献诗文的经历为白居易日后的科举之路奠定了基础。

唐代的科举制度与后世有所不同,考生在应试前往往会通过“行卷”和“温卷”的方式,将自己所作的诗文投献给名公巨卿,以求得推荐。白居易通过顾况的认可,不仅获得了精神上的鼓励,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来自前辈诗人的背书。这种推荐在科举考试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果然,在贞元十六年(800年)的科举考试中,白居易一举考中进士,时年29岁。他的成功不仅证明了自己的才华,也展现了唐代科举制度下“行卷”制度的重要性。白居易的逆袭之路,不仅是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时代机遇的产物。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世的学子们,告诉他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只要才华足够,终会有伯乐发现。

白居易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个人才华与时代机遇的完美结合。他的逆袭之路,不仅是一段个人奋斗史,也是唐代科举制度下,寒门学子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生动写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