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权谋大师:司马懿VS曹操
三国权谋大师:司马懿VS曹操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与司马懿,两位权谋大师在乱世中相遇,展开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智斗。他们的较量,不仅塑造了三国的历史,也成为了后世权谋艺术的典范。
初次交锋:装病拒召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已成气候,想要提携老上司司马防的后辈。一纸征辟令来到司马防之子——司马懿的桌前。年轻的司马懿并没有显露出任何的喜悦。经过慎重思索之后,他选择了拒绝。
《晋书·宣帝纪》载:“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指司马懿)知汉运方自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
司马懿的拒绝无疑是曹操意料之外的,后面发生的事情也匪夷所思。曹操作为一代雄主,竟然对一个在野之人如此忌惮,还派人刺探司马懿。于是,在后世史官的笔墨之中,一个忠于汉室的司马懿形象跃然纸上。他们尽力地想要描绘一幅曹、司马长期对立的历史画卷,即司马懿与曹魏政权早有嫌隙,司马懿仕魏本出于被迫,而曹操对他也常怀疑忌,欲除之而后快。这样便可以为后来司马懿篡魏开脱。
但历史的实情恐怕并非如此。司马懿拒绝曹操,并非因为心存汉室,更有可能是在待价而沽。东汉重清议,选官靠的是乡里的评论。司马氏为河内郡温县大族,门第甚高。司马防有八子,除司马懿外还有司马芝、司马朗等人,号称“八达”,这是一种造势。当时,河内最有影响力的评论家是杨俊。司马懿十六七岁时碰到杨俊,经过交谈之后,杨俊说他是“非常之人也”。崔琰也是一个著名的评论家,曾长期为曹操掌管选举之事,素有识人之誉。他与司马朗交好,却在见过司马懿之后,十分不客气地对司马朗说:“你的弟弟,聪明伶俐,果断杰出,这是你比不上的。”司马朗不以为然,但是崔琰每次都坚持这一番论调。一个如此经营自己声望的人,是不可能无意做官的,拒绝或许是一种惺惺作态。而且司马懿向来慎重,在自己前途一事上犹豫,也极为符合他的性格。或许,“心存汉室”是假,装病拒绝、待价而沽是真。
司马氏家族与曹操早有渊源,素有往来,关系密切,司马氏家族数人都在曹魏政权任职。曹操便是再多疑,也绝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对故人之子行刺,所以,史书中的“刺”就是刺探之意。只不过,司马懿装病不仅得瞒住曹操,还得瞒住下人。某日,天降暴雨,司马懿忍不住从床上起身将院中晒的书收起,不巧的是,此举被一婢女看见。为了防止婢女泄漏此事,司马懿的妻子张氏把婢女杀了灭口。之后,张氏屏退左右,亲自为司马懿下厨烹饪。从司马懿拒绝征辟一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性格中“狐狸”和“狮子”的雏形——韬光养晦,残忍嗜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已攻灭袁氏,平定乌桓,统一了北方。荀彧又向他推荐了司马懿,于是曹操再一次征辟司马懿,并对前去的使者说:“如果司马懿再犹豫不决,直接把他抓了。”如果这次再不答应,那么司马懿将永远失去施展才华、出人头地的机会。当时曹操的从弟曹洪听闻司马懿好学多才,也想将其纳为手下,司马懿极不情愿地拒绝了,说自己体弱多病还得拄拐杖。等到曹操的使者到来,司马懿直接把杖扔了,欣然同意出仕。在犹豫观望之后,司马懿已经隐藏不住追求功名的野心了。
权谋风格:忍与决
曹操与司马懿,一个是“狮子”,一个是“狐狸”,他们的权谋风格截然不同。曹操行事果断,善于抓住时机,而司马懿则擅长隐忍,等待最佳时机。
曹操的权谋艺术体现在他的果敢决断上。他善于抓住时机,快速做出决策。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果断采纳许攸的建议,偷袭袁绍的粮仓乌巢,最终以少胜多,奠定了北方的霸业。在赤壁之战中,虽然曹操最终战败,但他的决策过程仍然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
司马懿的权谋则更多体现在隐忍和等待上。他深知“忍”字的分量,能够在关键时刻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在曹操手下担任谋士时,司马懿多次展现出他的深谋远虑。建安二十年(215年),司马懿随军出征平张鲁,建议曹操乘胜攻取益州,但曹操因谨慎而未采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面对关羽的威胁,司马懿提出联合孙权的策略,成功化解了危机。
合作与博弈
在曹操手下,司马懿虽然没有获得重用,但他的几次关键建议都显示了他的谋略。在曹操去世后,司马懿逐渐成为曹魏的重要谋臣,辅佐曹丕、曹叡两代君主。他成功抵御了诸葛亮的北伐,并在辽东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司马懿与曹操的合作与博弈贯穿了整个三国历史。曹操在世时,司马懿虽然表现出色,但并未获得重用。曹操曾告诫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这表明曹操对司马懿的才能和野心有所顾忌。然而,正是这种相互制衡的关系,使得两人在政治舞台上都能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
权力斗争:从辅臣到霸主
曹操去世后,司马懿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实权。他成功铲除了曹爽集团,发动高平陵之变,为司马家族取代魏国奠定了基础。司马懿的权谋艺术在权力斗争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善于利用对手的弱点,等待最佳时机,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司马懿的权谋策略与曹操相比,更加注重长远规划和隐忍。他不像曹操那样急于求成,而是善于等待时机,一旦出手,必然是致命一击。这种策略在权力斗争中尤为重要,因为任何过早的行动都可能导致失败。
历史评价:权谋大师的异同
司马懿与曹操,两位权谋大师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权谋艺术各有千秋,但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曹操奠定了魏国的基础,而司马懿则为西晋的统一开创了先河。
孙权盛赞司马懿“善于用兵,变化若神”,李宗吾更是称他为“权谋之祖”。司马懿的隐忍和深谋远虑,使他在乱世中得以生存并最终掌握大权。而曹操的果断和果敢,则帮助他在群雄割据中迅速崛起,统一北方。
两位权谋大师的较量,不仅是智慧的碰撞,更是权力的角逐。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乱世中取得成功,不仅需要卓越的智慧和才能,更需要审时度势,灵活运用不同的权谋策略。司马懿的隐忍与曹操的果决,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