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护心指南:远离心血管疾病
冬季护心指南:远离心血管疾病
随着冬季的到来,心血管疾病进入了高发期。据统计,70%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在冬季,气温每下降1℃,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就会增加1.6%。因此,冬季护心显得尤为重要。
为什么冬季心血管疾病高发?
冬季气温下降,人体为了保持正常体温,血管会收缩,导致血管阻力增大。尤其是冠状动脉供血量会减少,心脏的负担也就加重了。此外,冬季人体出汗少,水分摄入不足,血液粘稠度增高,在低温条件下,血小板活性增强,血液更易凝集形成血栓。气温降低还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再加上早晚温差大,血压波动更明显,心脑血管事件也就更容易发生。
此外,冬季人们倾向于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如火锅、红肉等,这类饮食会升高血脂,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一步加重血管负担。同时,冬季活动减少,体重增加,也给心血管系统带来额外压力。呼吸道感染等疾病高发,也会间接影响心血管健康。
如何预防冬季心血管疾病?
保暖防寒:外出时务必穿戴好帽子、围巾,重点保护头部和颈部,避免寒冷刺激血管引发痉挛。保持室内温度在18℃以上,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健康饮食:冬季饮食应注重清淡与营养均衡,推荐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尽量避免摄入过多红肉、动物油和高糖食品,减少血管负担。适量饮用水,每天保持1500-2000毫升的水分摄入。
适量运动:冬季运动不可懈怠,建议选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避开清晨和夜间的低温时段。可以选择快走、瑜伽、太极等中等强度的运动,每周运动累计时间不少于150分钟。运动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有效控制体重,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心态和规律生活,避免情绪大起大落、过度激动和焦虑,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每晚7-8小时,每天还可午睡半小时左右。
戒烟限酒: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刺激。烟草和酒精不仅会直接损害血管,还会加重心脏负担。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按照医生建议按时服用药物,不要随意更改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
特别提醒:高危人群需警惕
中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人群以及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熬夜)的人群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群体,需格外警惕。这些人群应定期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加强对心血管健康的关注。
心血管疾病发作时的典型预警信号包括胸痛、胸闷、心慌、呼吸困难等。同时也要关注部分非典型症状,如恶心、呕吐、咳嗽、出汗、乏力、肩颈手臂疼痛、牙痛等,这些可能是心血管症状的躯体表现。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把握黄金救治时间。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我们要特别关注自身的血管健康,做好科学养护,避免因寒冷、压力等因素引发不必要的健康问题。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用心呵护这颗生命之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