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纽大揭秘幻听背后的神秘大脑信号
上纽大揭秘幻听背后的神秘大脑信号
上海纽约大学神经与认知科学副教授田兴及其团队近日在PLOS Biology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幻听背后的一种新的神经机制。研究表明,幻听可能源于两种大脑信号的“失灵”:“破碎”的抑制信号(CD)和“嘈杂”的激活信号(EC)。这项研究不仅挑战了神经科学领域的传统观点,还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幻听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之一,患者会听到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声音。传统观点认为,幻听是大脑听觉皮层过度活跃的结果。然而,田兴团队的研究发现,幻听的产生可能与大脑中的两种信号——抑制信号(CD)和激活信号(EC)——的异常有关。
在神经科学中,抑制信号(CD)和激活信号(EC)分别负责调节大脑神经元的活动。抑制信号的作用是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防止过度活跃;而激活信号则负责增强神经元的活动,促进信息传递。这两种信号的平衡对于大脑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田兴团队通过脑电实验和计算建模,首次精确模拟和实证了这两种信号的差异。研究发现,在幻听发生时,大脑中的抑制信号变得“破碎”,无法有效调节神经元活动;而激活信号则变得“嘈杂”,导致神经元过度兴奋。这种信号失衡最终导致了幻听的产生。
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的“听觉皮层过度活跃”理论,为理解幻听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更重要的是,这一发现可能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通过靶向调节CD和EC信号,未来或许能够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核心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其中,幻听是最常见的幻觉形式,患者会听到实际上不存在的声音,这些声音可能表现为评论性幻听(听到他人评论自己的声音)或命令性幻听(听到声音指示自己去做某件事情)。幻听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精神分裂症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依赖药物和物理治疗。虽然这些治疗方法能够帮助部分患者恢复社会功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现有治疗反应不佳。田兴团队的研究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未来可能通过调节大脑中的CD和EC信号来治疗幻听,从而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
这一突破性研究不仅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神经科学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通过深入理解大脑信号的调节机制,科学家们有望开发出更多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