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王敦传》里的“明目张胆”原来是这样?
《晋书·王敦传》里的“明目张胆”原来是这样?
“明目张胆”这个成语,现在我们常常用来形容那些公开做坏事的人,比如“他竟然明目张胆地抄袭作业”。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成语最初可不是这个意思哦!
最早的“明目张胆”
让我们穿越回晋朝,看看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最早在《晋书·王敦传》里,记载了这样一段话:“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豪气冲天的感觉?
当时的王敦,可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他是东晋时期的名将,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王敦展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魄力。他所说的“明目张胆”,意思是说要光明正大地行事,敢于承担责任,哪怕因此而牺牲也在所不惜。这种态度,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将领的勇气和决心。
从褒到贬的转变
那么,这个原本形容有胆识、敢作敢为的成语,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意思的呢?这就要说到语言的演变了。
在古代,很多成语的含义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比如“明目张胆”,最初是褒义词,形容一个人做事光明磊落,有担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用它来形容那些毫无顾忌、公开做坏事的行为。这种转变,反映了社会对某些行为态度的变化。
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明目张胆”通常带有贬义,用来批评或讽刺某人公开做坏事的态度。比如,我们可以说“他竟然明目张胆地撒谎”,或者“某些人明目张胆地违反规定”。
这种用法的转变,也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在古代,强调个人的勇气和决心,而在现代社会,更强调行为的正当性和道德性。因此,“明目张胆”从形容正面的品质,变成了批评负面行为的词语。
成语小故事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我们来看看王敦的故事吧。王敦不仅出身名门,还是东晋初年的重要军事将领。他曾经平定叛乱,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但后来因为权力斗争,与朝廷发生冲突,最终起兵反叛。
王敦的这段经历,正好体现了“明目张胆”从褒到贬的转变。最初,他以“明目张胆”的态度为国家效力,但后来,当他公开反抗朝廷时,人们也开始用“明目张胆”来批评他的行为。
所以,当我们今天使用“明目张胆”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还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演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