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居癌症之首,早期筛查是关键:肿瘤标志物和LDCT双管齐下
肺癌居癌症之首,早期筛查是关键:肿瘤标志物和LDCT双管齐下
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癌症新发457万例,其中肺癌新发病例数为82万例(男性54万,女性28万),居新发癌症类型首位,为17.9%,同时也是男性患者新发癌症类型第一位,为21.8%,女性患者新发癌症类型第二位,为13.2%。我国肺癌高发,死亡率逐年上升的原因主要受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吸烟和环境污染也是最突出的两个原因。此外,在临床70-80%的肺癌患者首次确诊即是中晚期肺癌,这样意味着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这是肺癌死亡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肺癌的早期症状
早期肺癌的症状没有特异性,具有隐匿性,当患者有咳嗽、血痰、体重减轻等症状时,大多已为中、晚期,失去了手术的机会,晚期5年生存率较低,所以提高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肺癌并非不治之症,如果早期发现,综合治疗,早期肺癌能够获得长期生存。即使是局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通过微创外科手术、新一代化疗药物、分子靶向药物和物理治疗新手段,患者5年生存率也可达50%以上,个别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甚至可以达到80%至90%。
肺癌的筛查方法
肺癌的早期筛查也显得尤为重要,血液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是一项在简单易操作的非侵袭性检查,对肺癌的早期筛查、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单个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或特异性不高,难以满足临床要求,因此临床实践中提倡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以提高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什么是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指由恶性肿瘤细胞直接产生或由非肿瘤细胞经肿瘤细胞诱导后而产生的物质。肿瘤细胞在影像学上的改变迟于血液中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可以对肿瘤的存在、进展情况和预后做出判断。检测肿瘤标志物的目的价值在于:发现原发肿瘤,高危人群的筛查,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肿瘤发展程度的判断,肿瘤治疗效果的观察及评价,肿瘤复发及预后预测等。
肺癌的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目前美国临床生化委员会和欧洲肿瘤标志物专家组推荐常用的原发性肺癌标志物有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以及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
癌胚抗原(CEA):CEA是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升高主要见于消化系统肿瘤,肺癌患者血清CEA也可升高,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CEA经肝脏代谢,肝脏的良性疾病也可导致癌胚抗原升高,但通常升高幅度较小。良性疾病导致的CEA升高通常 < 10 ng/ml。
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 21-1):肺鳞癌和肺腺癌均可见CYFRA 21-1表达,尤其是肺鳞癌,因此CYFRA 21-1对肺癌的病理分型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NSE在小细胞肺癌中升高明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也可升高。一些良性疾病如感染性疾病及其它恶性肿瘤如黑色素瘤中NSE也可升高。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估、复发监测及预后判断也有一定作用。10%~30%左右的非小细胞肺癌也会出现ProGRP升高,但一般升高幅度较小。ProGRP对鉴别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非常有用。血清NSE还能为肺癌的组织学诊断提供额外信息。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SCC是一种细胞结构蛋白,在各组织来源的鳞状细胞癌中,其血清浓度升高,皮肤病和肺部感染时也会升高,主要存在于肺、咽、食管等恶性肿瘤中,特别是鳞状细胞癌,因此是肺鳞癌较特异的标志物。
上述介绍的几种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的价值更大。绝大多数肿瘤标志物对肿瘤的诊断仅有相关性,而无特异性,所以数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肿瘤的诊断意义更大。
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影响因素
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代表一定患有恶性肿瘤,某些良性疾病也可以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但应引起重视,具体列举如下:
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与所使用的检测方法密切相关,不同检测方法得到的结果不宜直接比较。在治疗观察过程中,如果检测方法变动,必须使用原检测方法同时平行测定,以免产生错误的医疗解释。
各实验室应研究所使用的检测方法,建立适当的参考区间。
不合格标本如溶血可影响NSE等肿瘤标志物甚至肝肾指标等的检测结果。
标本采集后需尽快送检到实验室,标本放置过久可影响Pro-GRP等肿瘤标志物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的检测结果。
筛查首选LDCT
来源于国家癌症中心肺癌筛查团队的数据显示,肺癌筛查发现早期肺癌的受检者,5年生存率可超过80%,可达到治愈的效果,获益显而易见。由于肺癌早期无明显症状,因此患者只能通过主动进行体检,特别是做影像学检查,达到筛查的目的。目前,应用于肺癌高危人群的早期肺癌筛查最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的各大指南中,LDCT均被推荐在肺癌高危人群中使用。
高危人群要定期筛查
根据《中国肺癌低剂量CT筛查指南(2023年版)》,我国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为年龄50~80岁,附加以下条件中任意一项。
吸烟史:吸烟≥20包年(每天吸烟包数×吸烟年数),或被动吸烟≥20年,若现在已戒烟,戒烟时间不超过5年。
有长期职业致癌物暴露史:如长期接触氡、砷、铍、铬及其化合物等肺癌致癌物。
一级、二级亲属患肺癌,同时吸烟≥15包年或者被动吸烟≥15年。
一级亲属是指一个人的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同父母)。其基因相同的可能性为1/2。二级亲属是指一个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叔、舅、姑、姨。其基因相同的可能性为1/4(1/2×1/2)。
如符合以上条件,则推荐每年进行一次LDCT的筛查。有研究表明,全癌种的发病率从35~39岁年龄组开始显著增加,且国内吸烟人群庞大导致室内或工作场所接触二手烟的人群数量较多,加之亚洲女性特殊的基因表型、环境因素、烹调习惯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建议对自身健康情况较为担忧和重视的40岁以上或长期接触二手烟的无症状健康人群至少进行一次LDCT的检查。
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LDCT采用的是薄层扫描(图像层厚1毫米),所以有大量的肺结节被检出(检出率可超过60%)。体检时发现肺结节,患者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在专科医院的专科门诊(如肺结节咨询门诊),进行体检结果的咨询就显得极为重要。其实,大部分(超过93%)的肺结节都是良性结节,患者不用过于担心。但若属于肺癌高危人群,则每年要到医院复查。如果结节稍大或根据影像学形态特征暂时不能定性,可按照LDCT诊断报告描述进行短期或定期呼吸科治疗后复查,或根据专科门诊医生的建议,接受进一步检查,如在增强CT等引导下穿刺活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