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鱼2》延期,《白夜破晓》试水AI换脸
《美人鱼2》延期,《白夜破晓》试水AI换脸
2024年,两部备受期待的影视作品《美人鱼2》和《白夜破晓》相继陷入困境,原因竟是相同的——劣迹艺人问题。然而,面对这一难题,两部作品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引发了业界和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美人鱼2》:因劣迹艺人而延期
《美人鱼2》是周星驰继2016年《美人鱼》后的又一力作,自2018年拍摄完成后,这部影片便陷入了漫长的等待期。原本计划在2024年五一档上映,但时至今日,观众仍未在大银幕上见到这部作品的身影。
据业内人士透露,导致《美人鱼2》迟迟未能上映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主演之一的劣迹艺人问题。影片中的重要角色由吴签签和罗某某饰演,两人因涉及违法和道德争议,被列为行业抵制对象。如果要更换演员重新拍摄,不仅成本高昂,还可能影响影片的整体质量和连贯性。因此,制片方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要么接受延期,等待合适的时机;要么冒险上映,可能面临观众和市场的双重压力。
《白夜破晓》:AI换脸技术的创新尝试
相比之下,《白夜破晓》则展现出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这部由潘粤明主演的刑侦剧在制作过程中,同样遭遇了劣迹艺人问题。原定演员张昊唯因个人行为失当,被多部电视剧除名。然而,制作方并未选择传统的补拍或重拍方式,而是大胆采用了AI换脸技术,将张昊唯的形象替换为其他演员。
这一技术在理论上可以实现“无缝替换”,既能保留原演员的表演,又能规避其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实际效果却未能达到预期。许多观众反映,经过AI换脸处理的角色看起来十分不自然,面部表情僵硬,与整体画面的融合度较低,甚至有观众戏称其为“四不像”。这种技术上的瑕疵,不仅影响了观众的观剧体验,也引发了对AI换脸技术在影视行业中应用前景的广泛讨论。
行业现状:困境与挑战
事实上,《美人鱼2》和《白夜破晓》所面临的困境,只是整个影视行业在处理劣迹艺人问题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公共人物道德标准的不断提高,劣迹艺人复出的难度也日益加大。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制定的《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违反规定的艺人实施联合抵制,期限从1年至永久不等。这种严格的行业自律,虽然有助于维护良好的行业风气,但也给制作方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一方面,如何在不损害作品完整性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劣迹艺人的遗留问题,成为制作方必须面对的难题。另一方面,劣迹艺人的界定标准、复出程序等细节问题,仍需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正如[[5]]中所指出的,现有法规存在不容忽视的短板,亟需打“补丁”完善。
技术与伦理的双重考量
AI换脸技术的出现,为解决劣迹艺人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然而,这项技术本身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的AI换脸技术尚未达到完美无瑕的程度,尤其是在处理复杂表情和光线条件时,容易出现明显的违和感。这不仅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效果,也可能削弱演员表演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AI换脸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引发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例如,未经演员同意使用其形象,可能侵犯其肖像权;过度依赖技术手段,可能削弱演员表演的价值;技术滥用还可能带来隐私泄露和身份盗用的风险。因此,如何在技术创新和艺术追求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影视行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未来展望
《美人鱼2》和《白夜破晓》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面对劣迹艺人问题,影视行业需要建立更加完善和灵活的应对机制。这不仅包括加强行业自律和法规建设,也需要在技术创新和艺术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社会对公共人物的道德标准和宽容度,也需要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反思,形成更加理性和全面的共识。
无论选择延期还是采用新技术,每部作品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着前进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涌现,同时也希望整个行业能够在困境中不断成长,为观众带来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