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的真实面目:超越过度解读的修行指南
法华经的真实面目:超越过度解读的修行指南
《妙法莲华经》是中国佛学界读得最多、谈得最多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佛学界一直没有好好地客观去谈的一部经。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法华经》的内容和修行方法,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部重要的佛教经典。
《妙法莲华经》梵文原名Saddharmapundarika sutra,简称《法华经》、《妙法华经》。大乘佛教经典。七卷,二十八品。鸠摩罗什译。译成于姚秦弘始八年(406年)。本书在罗什译出之前,有晋太康七年(286年)竺法护译本,题名《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罗什译出之后,又有隋仁寿元年(601年)阇那崛多、达摩笈多译本,题名《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这三个译本,今皆并存。今天我们谈的是《添品妙法莲华经》。
应该这么说,《妙法莲华经》是中国佛学界读得最多,谈得最多的经典,也是中国佛学界一直没有好好地真实去谈的一部经,之所以说没有好好地客观地去谈,主要是参杂了大量的过度解读。法华一系经典分为两个阶段:初阶段有四部经为必修,这四部经是《妙法莲华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文殊师利般涅槃经》。第二阶段就是《法华三昧经》,前面我们的公众号已经分析过了,法华三昧就是大乘三十七道品。今天,既然我们谈《妙法莲华经》我们就只谈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证得的果位是十信,也就是《法师功德品》中说的“六根清净位”,又名坚信位,又名信成就,《法师功德品》中所述“六根清净位”的境界,总结起来就是现世见六道或者见佛国(佛道),所以很多地方也称为见道,此处指的见六道或佛道。六根清净的原理是什么?是修行者通过去除五盖、修常不轻菩萨的“忍辱”和去除骄慢,使得六根上的贪嗔痴被你观想佛菩萨或者佛国而伏住了,呈现出六根互通的境界。所谓的清净,就是无贪嗔痴的意思,当然,这个时候的贪嗔痴只是伏住了,真正灭尽,还得进修《法华三昧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文殊师利般涅槃经》的重要性,可能比《妙法莲华经》还要突出,其中《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是《普贤菩萨劝发品》的具体深入观修;《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是《药王菩萨本事品》的具体深入观修;《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是《安乐行品》的具体深入观修。如果真要修证六根清净,这三部经必选其二,甚至全修。通常,见到佛、佛国、六道就算是证了,更深度的证得六根清净,当然是佛菩萨现身给你说“十二因缘、四圣谛”的相关法义,大约就是《化城喻品》中的相关内容,若说其他内容,皆非真见。证到佛菩萨亲自说法,这个叫“诸佛现前立三昧”,“诸佛现前三昧”又名“般舟三昧”,具体需对照《法师功德品》自查自验。要证得六根清净,去除五盖当然是第一要着,去除五盖的方法,本公众号前文已经说,可以搜索,《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这三部经里面的修法,其实就是降伏五盖的,如果身心被五盖盖住了,你将什么都看不见,因为身心是粗重合染污的。其次就是要学常不轻菩萨:“不轻菩萨,往到其所,而语之言,我不轻汝,汝等行道,皆当作佛,诸人闻已,轻毁骂詈,不轻菩萨,能忍受之,其罪毕已,临命终时,得闻此经,六根清净。”常不轻菩萨的这种修行原理是什么呢?就是降伏憍慢和嗔恚,憍慢归“贪心所”所摄,属于增上贪,降伏贪嗔,自然六根能得清净。
其实整部《妙法莲华经》第三品《譬喻品》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者应该多读,为什么?“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在所游方,勿妄宣传。若有闻者,随喜顶受。当知是人,阿惟越致,若有信受,此经法者,是人已曾,见过去佛,恭敬供养,亦闻是法,若人有能。信汝所说,则为见我,亦见于汝,及比丘僧,并诸菩萨。”
由于历代的过度解读,《妙法莲华经》的真实功用都丧失殆尽,成了念咒子而已,十分可惜。甚至很多人读了《妙法莲华经》认为,这部经就是“三乘归一”的广告,那样就大错特错了,三乘归一,归于什么呢?《譬喻品》说得很清楚,就是归于四圣谛,当然是大乘四谛。整部经的精华乃在于对佛、菩萨、佛国、各种法会场面、十二因缘、四圣谛的观想,这是修行的重点。
下面我们来介绍各品的具体内容:
一、《序品》记述佛在耆阇崛山说无量义经后,即入三昧现瑞,表示将说《法华经》的缘起;
二、《方便品》是佛对舍利弗说法的记录,其内容是诸佛智慧甚深难解,唯佛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的实相,即三解脱门;诸佛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一大事因缘即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法唯有一乘(即佛乘),说二说三,只是方便,并非究竟;
三、《譬喻品》记述佛为舍利弗说法,其内容是有一长者为使孩子出离火宅而假说有羊、鹿、牛三车,当孩子以火宅出来之后,长者奖给他们大白牛车;此以三车喻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大白牛车比喻佛乘,说明三乘是使人出离生死苦海,证得苦灭的方便施设,唯有佛乘才能真正使人到达涅槃彼岸,此品随文入观很重要;
四、《信解品》记述须菩提等闻佛说法而欢喜踊跃,佛即以大富长者用种种方便诱导离散多年的穷子确信自己是富家子弟的故事比喻众人皆如佛子听闻佛的方便说法而自然信解;
五、《药草喻品》记佛为摩诃迦叶等弟子的说法,其内容是说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此喻佛根据众生根器所堪任而为说种种法,如来说法一相一味,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六、《授记品》记佛为摩诃迦叶、须菩提、大迦旃延、大目犍连等四大弟子授记,其内容是说他们于若干时期之后当得作佛;
七、《化城品》记佛对诸比丘所述往劫大通智胜佛为众说之事;又记佛对诸比丘的说法,其内容是唯有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又举昔日有一导师带领众人经过艰难路途至珍宝处,为使众人坚持到底而于路中作一化城,使众人得到休息之后而达目的地。此喻佛说涅槃以引导志乐小法深著五欲的众生入于佛慧;
八、《五百弟子受记品》记述佛为富楼那、憍陈如及五百阿罗汉授如来成佛之记,并记五百罗汉对佛所说,其内容是阿罗汉及并非究竟;
九、《授学无学人记品》记佛为阿难、罗睺罗、学无学等二千人授记;
十、《法师品》记佛对药王菩萨的说法,其内容是听闻、信解、随喜、受持、解说《法华经》的种种功德;
十一、《见宝塔品》记七宝塔为赞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而从地踊出,佛为大乐说菩萨分身诸佛,佛以右指开七宝塔户,多宝如来出现,迎请释迦佛入塔并坐,二佛以神通力使大众处于虚空,此品必须随文入观;
十二、《提婆达多品》记佛为提婆达多授记;文殊宣扬《法华经》;龙女献珠成佛;
十三、《持品》记药王、大乐说菩萨等大众及已得受记的罗汉众等发愿奉持、广说《法华经》;又记摩诃波阇提以及耶输陀罗蒙佛授记;
十四、《安乐行品》记佛对文殊所说,其内容是欲说《法华经》,应当安住四法,即身、口、意、誓愿四安乐行;
十五、《从地踊出品》记众菩萨及其眷属从地踊出,向多宝塔和释迦佛礼拜;佛对弥勒说此菩萨众皆是佛于娑婆所化而发心者;
十六、《如来寿量品》记佛对弥勒所说,内容是自己久远劫来即已成佛,只为教化众生,示现灭度;
十七、《分别功德品》述当时与会大众闻法受益,后世修持、诵读、书写、讲说《法华经》者,皆可成就种种功德;
十八、《随喜功德品》记佛对弥勒所说,内容是随喜听受《法华经》的种种功德;
十九、《法师功德品》记佛对常精进菩萨所说关于受持、诵读等五种法师功德;
二十、《常不轻菩萨品》记佛对得大势菩萨有关常不轻菩萨往昔因中的常不轻行及其受持、解说《法华经》的事迹,此品指导实修六根清净的方法;
二十一、《如来神力品》记述佛于大众前显现神力,嘱于如来灭后应对《法华经》一心受持、诵读、解说、书写、奉行;
二十二、《嘱累品》记述佛嘱咐大众受持并广说《法华经》;
二十三、《药王菩萨本事品》记佛对宿王华菩萨所说有关药王菩萨往昔闻法供养日月净明德佛的本事,以及受持此经此品的功德、命终往生安乐等;
二十四、《妙音菩萨品》记佛对华德菩萨所说有关妙音菩萨过去养云雷音王佛的因果及处处现身宣说《法华经》的本事;
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佛对无尽意菩萨所说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因缘、称名作用和三十三应普门示现等功德;
二十六、《陀罗尼品》记述药王菩萨、勇施菩萨等各自说咒拥护受持、讲说《法华经》之事;
二十七、《妙庄严王本事品》记佛所说关于妙庄严王往昔为其二子所化的本事;
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记佛对普贤菩萨所说,内容是如来灭后,若成就为佛护念、植众德本、八正定聚、发救众生之心等四法,当得 《法华经》。
本经在中国佛教信众中具有广泛影响。自本经传译之后,讲诵与书写此经成为中国佛教中长期盛行的风气。如果能切实做好以上要点,将修出非常好的成绩。